“120”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热线,是极为重要的“生命通道”。对于120急救医疗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当电话接通,一场生命救援就此展开。1月20日是国家急救日,记者从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了解到,2021年急救医疗中心共接听120专线电话15万余次,总调度车辆47695车次,救治伤病员共计4.2万余人次。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徐州市所有院前急救人员夜以继日、拼尽全力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真实写照。
●心脑血管疾病报警多,寒冷冬季为高发期
2021年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共接到疾病呼救电话15万余次,按照疾病分类,内科系统呼救27727车次,其中,心脑血管意外占比较多。
1月16日凌晨,市急救医疗中心调度室警铃响起,电话那头市民反映,家里老人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十几分钟未缓解。当班调度员接警后,迅速派出救护车,院前急救医生跟车途中及时进行电话预诊,详细了解患者情况。根据患者家属的病情描述,急救医生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随后,急救医生开展抢救工作,并将患者及时转运入院,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是一次普通的呼救,却也是市急救医疗中心入冬后处置最多的急救任务。“心脑血管疾病需急救人员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报警时间多集中在深夜或清晨。”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徐达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入冬之后,气温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出诊量猛增。
徐达表示,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相对脆弱,弹性降低。在遭遇寒冷刺激后,身体反应不及,毛细血管在冷空气的刺激下急剧收缩,血管的狭窄程度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引起血压上升,由此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若本身有血管斑块,易形成血栓,引发梗死,而血管破裂就易引发出血。
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抢救时间要求很高,倡导“时间就是生命”,所以以往有过心梗、心衰病史的人群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的情况,要及时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同时拨打120报警。等待急救车的时间里,家属应让患者安静卧床、头部抬高、保持呼吸通畅。
●脑卒中早期有“信号”,发现后应及早就医
“120吗?路边有个老大爷突然倒地,口齿不清,一侧肢体动不了……”一天清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遛弯途中突然倒地,口齿不清、视物模糊,一侧肢体乏力不能动,一名路人目睹后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根据路人的描述,急救医生初步判断这位老大爷是脑卒中。他们告知路人,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等待急救。“对于这样的患者,一般人都会认为将患者置于平躺状态即可,其实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复苏体位是让患者安静侧卧,并将头部抬高、保持呼吸通畅、防止误吸。”徐达说,此时患者颅内压升高,极易发生喷射性呕吐,如体位不当,脑卒中患者会因呕吐物堵塞气道窒息而死,因此患者的头必须转向一侧,这样呕吐物就能流出口腔。
据了解,医学界一直强调“时间就是大脑”,尤其将发病后4.5小时视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黄金时间窗”。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急救挽救脑细胞,也大大降低卒中的致残率和严重程度。
“多亏路人及时拨打了电话,并且能够正确应对,我们从接到报警电话到将患者送去溶栓,整个急救过程只用了23分钟,因为溶栓及时,老大爷现在恢复很好,依然可以正常生活。”徐达强调,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小时内进行溶栓效果为最佳,亲属的及时发现成了急救治疗的关键。2021年徐州市120接诊脑卒中总病例数达3265例。其中从患者发病到接受溶栓,时长大于3小时的,共计1926例,占到总数的59%以上。
急救专家提醒:亲属可以根据“中风120”口诀,尽早进行症状识别。“1”:看“1”张脸,面部是否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症状。“2”: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看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是否存在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发现孩子突发不适,家长应掌握正确急救办法
盘点2021年的120接警情况,儿科疾病约有500多车次,多为儿童高热惊厥、外伤、气管异物等情况。
据了解,儿童高热惊厥俗称“高热抽搐”,患儿发热在38摄氏度以上,多伴有抽搐症状。一般情况下,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多数患儿首次发病在出生后3个月至3岁之间,发病次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此类患儿由于年龄小,发热后不能自我表达,有的还可以正常玩耍,所以家长往往无法及时发现。但实际上,孩子一旦出现高热症状,其神经细胞的代谢、氧气消耗量和血流量会发生变化,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处于过度兴奋状态,这种‘兴奋’会影响到孩子的丘脑,使之产生强烈放电,并传到大脑的其它部位,就会导致孩子惊厥发作。”徐达说。
当孩子出现发热惊厥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徐达建议,在等候120急救车的过程中,家长应保持冷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将患儿置于侧卧身位。由于此时患儿呕吐的分泌物比较多,需要将儿童头侧过来,避免窒息;及时解开患儿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孩子抽搐严重,要用软木棒将其上下牙齿分隔开,防止惊厥儿童将自己舌头咬伤。一般情况下,儿童高热惊厥2分钟至5分钟即能缓解。
除此之外,气管异物患儿也不少见,多发生于3—6岁的儿童身上。急救专家称,当发现孩子被异物噎到,影响呼吸,家长应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家长站在孩子身后,双臂向前环抱着孩子的腰腹部,一只手握拳,握拳手拇指侧紧顶住孩子腹部,位于孩子剑突与脐间的腹中线部位;另一只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地向内、向上冲击腹部。通过如此反复冲击来增加腹部的压力,最终促使异物从气道内排出。
因为施救对象是儿童,家长可能需要跪在孩子背后进行腹部冲击。如果孩子腹部过于肥胖,导致无法双手环抱的话,可采用胸部冲击法来代替腹部冲击法。“双手环抱于儿童胸部,拳面位于胸骨下半部,朝正后方冲击儿童胸部。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也不排除有发生的可能。不过需注意,对孩子施行救援还是以腹部冲击法为首选。”徐达说。
急救专家强调,家长在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标准性,如果动作不标准,会对孩子的症状不但起不到缓解作用,反而还可能会加重。
●外伤类接警以车祸伤居多,急救时应避免二次受伤
根据市急救医疗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外科系统疾病呼救共17425车次,其中,车祸伤6921车次、电击伤13车次、坠落伤137车次、烧烫伤85车次等。
记者从市急救医疗中心了解到,根据徐州市往年的急救统计,车祸伤的呼救数量一直都在外伤呼救类别中排首位。
据介绍,车祸伤多以突发事故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班的行车高峰期的车祸频率略高于周末。“因为是放假休息不及上班时段人流密集、需要争抢时间;雨雪天气比晴好天气容易高发车祸,因为道路困难,出行障碍多。”急救医疗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外出时应做好保护措施,避免自己受伤或伤及别人。驾驶人员要集中注意力,尤其是电动车和摩托车驾驶人员应当戴好安全头盔,步行者也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此外,掌握正确的车祸伤急救方法也非常必要。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介绍,车祸发生后,救助伤员的正确方法是:根据不同情况排除隐患,避免二次伤害。同时打电话报警,通知交警和拨打120急救电话。当伤员有出血的,首先要进行止血,防止大量出血导致休克。止血之后,有骨折的患者要对骨折处进行固定,避免骨折处活动造成二次伤害。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协助伤员特别注意要预防伤者颈椎错位、脊髓损伤。现场急救伤员根据轻重缓急由急救车运送,但千万不可现场拦车运送危重病人,否则由于其他车辆缺乏特殊抢救设备,伤员多数会采用半坐位、半卧位、歪侧卧位等而加重伤势,甚至死于途中。
徐报融媒记者 王任飞 见习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