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套路“推陈出新”,犯罪手段应用人工智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名目繁多、涉及范围广、社会危害性大,并呈现出公司化、专业化、职业化特征,甚至形成犯罪“产业链”。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治理工作。市反诈中心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优势,联合各相关单位深入开展“控防会战”、升级手段“技防会战”、全民反诈“宣防会战”、深挖彻查“严打会战”,全力推动打防治理工作落地落实。全市5000余家运营商、银行营业网点与属地公安机关建立网格化治理体系,落实管控措施,提升对违规行为的发现能力和惩处力度。多家市属媒体全方位开展反诈宣传深度报道,各级共青团、妇联团体组织反诈公益活动,建成反诈教育基地,开展百余场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万份,发送公益短信2010余万条,形成了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强大声势。
截至上月17日,去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案损数同比分别下降71.9%、66.7%,实现了“发案、损失双下降”的工作目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万人发案率全省最低,有效止付、冻结涉案资金37亿余元,为群众挽回损失5200万余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文/徐报融媒记者 马国明
策划/梁鸣 王莉
与过去传统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犯罪对策存在明显“剪刀差”,其“低风险、高收益”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犯罪分子不会轻易收手。虽然大家现在对各类诈骗手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许多市民在遭受骗子的不法侵害。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他们是这样被骗的
■女性占受骗人数七成
从徐州市被骗者性别看,女性占到受骗人员总数的72%,其中居家女性占比达到40%。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对社会新闻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居家女性生活圈相对单一、与外界交流较少,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网购成为生活常态,易感情用事,对编造不实消息的骗子产生信任。
典型案例1
气质文雅、事业有成的“高富帅”,突然在网上对你嘘寒问暖,指点生财之道,你会心动吗?近日,睢宁的刘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事,遭遇了金钱和感情的双重骗局,短短数日,被骗66万余元。
去年7月9日9时许,刘女士报警称在网上投资理财被骗66万余元。经询问,刘女士在网上通过聊天软件认识了一陌生男子,两人非常聊得来,该男子称其在某平台投资理财有高额利润,还将自己赚钱的截图给刘女士看。刘女士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的态度在该平台先充值2000元,当日便收到该平台返回的获利,看到平台能正常获利后,刘女士便继续充值,加大投资后,刘女士却发现账户上的余额无法提现,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
接警后,办案民警立即展开调查,第一时间对刘女士的银行卡进行止付,随后通过数据分析研判,明确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等7人身份信息并确定人员所在地。民警先后赶赴重庆和广西等地,经过6天连续工作,最终在广西将嫌疑人李某某等7人抓获。
典型案例2
年轻有为,阳光帅气;懂金融,会理财,能赚钱。这样的男生上哪找?去年8月初,小李姑娘就在网上遇到了这样的“男神”。
“有商机!要不要试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李下载了“男神”推荐的某款理财APP。期货?涨跌?数字货币?小李都是第一次接触。“转一笔,试一试。” 小李甜蜜地转了13140元。几分钟后,提现成功,10%收益到手。男神值得信赖!随后,她又连续追加数笔“投资”。
到了8月中旬,小李发现她的账户无法提现,而“男神”也一反往日暖心形象,聊天框中只是冷冰冰的 “补仓”“打钱”。 小李这才感觉不对劲:“喂,110!我感觉我被骗了。”
接警后,泉山公安分局永安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此时的小李还在云里雾里,担心被骗,又怕和“男神”感情破裂。“这是典型的诈骗!”民警制止了小李继续转账,并联合分局刑警大队第一时间展开止损工作,成功为小李挽回了20000余元。
■19岁至38岁是主要被骗群体
从被骗人年龄结构看,18岁以下占1.2%,19岁至28岁占43.9%,29岁至38岁占32.5%,39岁至48岁占17.4%,49岁至58岁占6%,59岁以上占4.8%。20岁左右的青年群体,社会经验缺乏、经济压力较大,对套现相对容易的网贷、刷单等“兴趣”很大。30岁至50岁人群,收入相对稳定,但安全上网、识诈防诈意识不强,较易受到投资类诈骗犯罪侵害。
典型案例1
无抵押,无需征信,当天放款。这看似简单便捷的网络贷款,可能使你“一夜致贫”。
本想借2万元,结果钱没拿到,还被骗了4万多元,市民丁某就遭遇了这样的“网贷”诈骗。其添加了自称某网络贷款平台客服人员的微信,在申请贷款时,对方以额度不足、手续超期等借口,诱导她多次支付,被骗4万多元。
鼓楼公安分局接警后快速反应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据嫌疑人齐某交代,他抓住了贷款人急于用钱的心态,以额度不足、手续超期、影响信用等为借口,诱导被害人根据指示转账,进行诈骗。
典型案例2
家住邳州的张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莫名其妙接到的一通电话,差点让账户里的钱打了水漂。
去年11月19日中午,邳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在工作中发现,居民张女士可能正在被诈骗。民警反复拨打张女士电话,可一直处于占线状态。为防止张女士被骗,反诈中心迅速通报新河派出所上门劝阻,但张女士不在家,家人也联系不上。民警争分夺秒与骗子抢时间,最终,在邳州城区一宾馆内找到张女士。
张女士说,她突然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市公安局民警,称其银行账户涉嫌犯罪。由于恐惧,又极力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张女士立即按照对方指示,去宾馆开了一个房间准备“秘密”操作。张女士正要给骗子转账时,民警及时赶到。骗子见有人进来,态度仍十分嚣张,竟试图通过视频直接跟反诈民警“交锋”,在反诈民警教育下,张女士才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骗。
■不同职业,被骗方式有区别
从被骗人职业身份看,主要包括以下5种:一是企事业单位人员,被骗类型以刷单、投资理财、冒充企业领导等为主;二是个体工商户,以贷款代办信用卡、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退款等为主;三是学生群体,以刷单、贷款代办信用卡、冒充客服退款、微信QQ冒充熟人等为主;四是农民、务工人员,以贷款代办信用卡、网络婚恋交友、网络交友诱导赌博等为主;五是无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及其他,以刷单、网络婚恋交友等为主。
典型案例1
被领导突然关心照顾,是一种什么体验?“领导这么关心我,我是不是要准备升职了?看来我要好好表现。”估计会有很多人都会这么想。
去年12月20日,市民张某某收到微信好友申请信息,对方自称是某机关领导,以其亲戚需要投资项目为由,需要张某某替其转款。在收到对方发来三张转款图片后,张某某信以为真,通过手机银行分三次转给对方35万元,最终被骗。
典型案例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只要是关乎孩子的学习,缴纳任何费用,家长们毫不迟疑。而骗子也瞄准了这一“商机”,混进家长群,摇身一变成了“班主任”。
去年11月7日晚,一诈骗分子冒充老师进入丰县某学校班级群,将自己的头像换成下载好的班主任头像,并将自己的备注名,修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以“班主任”的语气收取资料费,并发起二维码收款。
丰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民警随即核查二维码,第一时间发出预警,连续三遍提醒大家:“家长们不要转,是诈骗的!”并联系了真正的班主任,将骗子踢出班级群,让群内40多名家长免于被骗。
去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前五种高发类型依次是:刷单返利诈骗占比32.2%、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占比20.5%、虚假贷款诈骗占比11.9%、冒充电商物流客服退款诈骗占比10.1%、冒充公检法诈骗占比5.4%,这五类诈骗类型合计占比80.1%。
高度警惕这五种诈骗类型
■兼职刷单诈骗
典型案例1
2021年12月1日18时,市民周某某下载了“钉钉”给孩子上网课用,后被拉到一个“钉钉”聊天群里。周某某在群里点了一个链接,看到刷单赚钱的广告,通过广告网址下载了名叫“××商城”APP的社交聊天工具。安装该APP后,弹出一个自称派单客服的对话框,为其介绍刷单流程和返佣比例,称这个刷单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刷彩票流水,需要垫付本金,完成任务后本金和佣金一起返还。周某某陆续转账107820元后发现被骗。
典型案例2
2021年4月9日12时许,市民阚某在家中看到某微信群里有一个网友发布刷单广告。阚某扫描对方所发的二维码,添加了“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微信,并按照对方要求向对方银行卡转账,一开始返利三次获利120元。阚某又陆续刷了多单,4月9日转完最后一笔后,对方一直未付款遂报警,其共被骗127305元。本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
警方提示
刷单是一种非法的商业模式和营销行为,实际上是虚假广告宣传,刷单本身是国家法律法规和电商平台明令禁止的。那些网上声称的“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兼职刷单、返点率高的、脱离电商官方平台进行货款支付的、结算时遇到障碍的都是诈骗。你所希望的“日进斗金”、轻松赚大钱,最后往往是家底被刷光。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千万不要落入骗子的陷阱。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典型案例1
2021年10月7日,市民张某通过微博认识一名网友,双方开始聊天。对方通过电话联系张某称可以带她投资理财赚钱,后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张某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金融”网站,并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开始购买中短期黄金理财产品。张某使用银行卡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陆续转账104000元后发现均不能提现,对方又要求其交税和保证金,张某遂发现被骗。
典型案例2
2021年9月16日,市民张某某添加了一个陌生QQ,双方开始聊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交流,张某某逐渐信任了对方。对方称可以带其投资赚钱,并发送一个链接,这是一个“××集团粮油食品交易网”的投资理财网站。张某某按照对方的指导在该网站进行投资,使用银行卡向对方转账203000元后发现被骗。目前该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
警方提示
很多虚假投资理财是以网络交友“杀猪盘”形式进行,开局一般都是和“高富帅”“白富美”的“美好邂逅”,针对的对象多为单身、离异女性,在用虚假故事、甜言蜜语取得你的信任后,向你推荐涉诈APP、虚假投资平台,鼓动你在网上投资、刷单,赌博、贷款等,造成的损失往往高于其他类型诈骗案件。
面对高回报率的诱惑,要保持清醒,凡是鼓吹有高额回报且只赚不赔的投资,都是骗局;面对陌生人推荐的网站、软件,要高度警惕,切记不要转账、充值;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陌生群,更不要被群里的“导师”和“学员”迷惑。
■虚假贷款诈骗
典型案例1
2021年2月1日,市民薛某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可以提供贷款服务。因最近正在装修房子急需用钱,薛某就添加了对方微信。对方称,薛某的信誉不错可以办理15万元额度,但银行流水不够需要刷流水,要充值保证流水额度。薛某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67078元后,联系不上对方,发现被骗。该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
典型案例2
2021年3月16日,市民毛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金融工作人员,可以办理网上贷款。毛某添加了对方微信,通过对方发来的二维码下载了“××控股”贷款APP。在填写了个人信息、银行卡号、手机号后,对方以银行卡号输错需要解冻、交纳保证金为由,骗取毛某通过银行卡转账40029.63元。该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
警方提示
有贷款需求一定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或网贷平台办理,正规贷款在放款前不收取任何费用。切记,任何网络贷款,凡是在放款之前,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要求转账刷流水、验证还款能力的,都是诈骗。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退款
典型案例1
2021年4月10日,市民马某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达快递客服,称马某某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快递不慎丢失,要对其进行赔偿,并让马某某添加QQ客服。马某某添加了该QQ后,对方发来一张用于理赔的二维码,并让马某某进一步添加信息。马某某按对方要求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和手机号后,手机收到一个验证码,马某某在手机上输入该验证码后发现银行卡被转账32899元。目前该案已抓获嫌疑人2人。
典型案例2
2021年4月11日18时许,市民吴某某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宝客服,说吴某某之前在网上购买的鸡尾酒质量有问题,现在要给其理赔200元,接着让吴某某下载一个“××会议”APP。对方在APP里创建了一个虚拟会议账号之后,让吴某某打开支付宝备用金并提取200元。吴某某按对方的提示操作自动提取了500元,对方称其提多了要退还回去,吴某某经过操作发现退还失败,对方称退款超时需要多倍资金转账作为流水认证来辅助关闭备用金窗口,否则吴某某将偿还高额滞纳金及违约金。随后吴某某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于2021年4月11日19时30分,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的方式分三次向对方转了300元、38000元和9800元。转完之后,对方一直未将钱返还,吴某某意识到被骗了。本案目前已抓获嫌疑人1名。
警方提示
无论是网购买家还是卖家,当有电商客服主动联系你办理业务时,一定要登录电商官方网站办理,不要私下联系。网络退款并不需要向对方转账,更不需要你向其他平台借款,不要点击不明链接、网址;不要随意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对要求转账、汇款、充值的,切勿轻信!一旦发现上当被骗,请及时报警处理。接到自称是客服电话之后,一定要提高警惕,向购买的店铺商家核实情况。
■冒充公检法诈骗
典型案例1
2021年8月4日19时26分,市民宋某某在家中接到自称是南京市公安局的电话,对方称宋某某名下的中国银行卡涉嫌网络诈骗,需要对其资金进行核验。宋某某信以为真,添加了对方QQ号码,并根据对方要求下载安装了一款视频会议软件。视频中,一名身穿公安制服的男子让宋某某与其屏幕共享,并按其要求的步骤进行操作。根据对方的要求,宋某某提供自己所有银行卡的信息,后其卡内的钱被分七次转走,共损失392446元。
典型案例2
2021年4月24日,市民孟某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徐州市社保总局的电话,对方称孟某某在上海的医保卡涉嫌诈骗保险金,让其添加上海市公安局办案民警的QQ。加了该QQ后,对方发来一个网址链接说,因孟某某涉嫌违法犯罪,要通过该链接检查其银行卡号。孟某某点进该链接,将自己工商银行卡账号、密码和验证码发送给了对方。随即,孟某某银行卡里21800元被对方转走。本案现已抓获嫌疑人2人。
警方提示
公检法机关都是当面向涉案人员出示证件或法律文书,绝对不会通过网络点对点给违法犯罪嫌疑人发送通缉令、拘留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公检法机关之间不会电话转接办案,也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让你远程转账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