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铜山区创新实施“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帮扶新方式
2021-12-23 10:05: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岁末盘点,铜山经济薄弱村交出亮眼成绩单——30个省、市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平均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全区26085户、66199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453元。

一年时间,30个经济薄弱村“出列”后,集体表现“出趟”。拉动缓行“列车”启动,并加速行驶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持续动能从何而来?市委驻铜山帮扶队队长、铜山区委副书记孟庆元将之归因于铜山创新实施“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帮扶方式,“这不仅让薄弱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也提振了村干部的精气神,让这些原先相对落后的村,逐渐追赶上乡村振兴的大部队。”

土地股份合作 让薄弱村找到发展后劲

去年,随着脱贫攻坚全面收官,铜山经济薄弱村全部“出列”。 怎样帮面临发展瓶颈的薄弱村找到原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经过一番调研,市委驻铜山帮扶队和铜山区乡村振兴局将目光重新锁定土地。

相对于铜山经济较富裕的村,土地集约化水平较低,是这些经济薄弱村普遍存在的现实。一家一户最“原始”的传统种植,不仅把人力、物力困在土地上,也把发展的思路困在土地最低端的使用价值上。

从土地规模化种植上,挖掘薄弱村发展的后劲,今年3月,铜山区乡村振兴局牵头,市委驻铜山帮扶队等部门参与,实施开展“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助推富民强村行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帮助经济薄弱村找到共同的发展道路。

“当时虽然省里的政策和资金都没有明确,我们先行筹措资金,对于扩大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规模200亩及以上的村,区级给予30万元扶持资金。对于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种植粮食作物或流转土地200亩以上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村,区级给予80万元扶持资金。”铜山区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包莹莹告诉记者。

此后,铜山区17个经济薄弱村陆续实施了“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助推富民强村行动,其中,11个村新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6个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原来基础上又扩大了土地经营面积,共投入资金1988.617万元,新增流转面积5993亩,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紫薯、土豆、洋葱、中药材、设施蔬菜、黄桃等。

虽然只有大半年的时间,但变化日益凸显。

“原先我们村靠出租厂房、设备增加集体收入。今年,我们村实施‘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助推富民强村行动,新流转了547亩土地,种植稻鸭米,集体增收有了新路子。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驻鹿湾村第一书记刘德平感慨道。

和鹿湾村一起变强的,还有更多的经济薄弱村。房村镇窦家村今年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620亩土地进行稻虾养殖,今年村集体收入增幅超过200%,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单集镇英山村,在原先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新流转土地410亩,扩大种植面积,今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50万元,呈现出良好的振兴之势。

“‘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助推富民强村行动,已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孟庆元告诉记者,未来,这个深耕土地效能的帮扶新方式,肯定还会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

“党建+”

让薄弱村形成发展新气象

铜山的经济薄弱村,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发展的先天优势。因为“先天不足”造成长期落后,让一些经济薄弱村的基层干部找到了自我安慰、自我原谅的借口,把落后更多地归于外因。

囿于客观原因的贫困,需要外界的帮扶,而有了发展的方向,再不作为,更需要的就是自我帮扶了。

“土地股份合作不仅打开了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思路,更提振了这些村基层党员干部带富乡村的精气神。”孟庆元说,党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是这些经济薄弱村转段乡村振兴的最强“内生动力”。

对于驻铜山区伊庄镇卢套村第一书记杨丽娟来说,这种来自基层党员精气神的变化,她有最真切的感受:“卢套村以前以玉米、小麦、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少,土地产出效益较低,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困难。今年,我们利用后方帮扶资金扩大股份合作社规模前,请农科院的专家帮助调整产业结构,更换优良品种,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一年算下来,村集体比去年多增收10万元。前几天,村支书主动跑来找我商量,明年想再流转土地种大蒜,今年村集体收入差一点儿就能突破100万元,明年说啥,也得把百万元的大关给跨过去。”

党员的精气神提振起来,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正向效应——

促进了经济薄弱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今年5月,单集镇詹湖村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粉条生产间建成并投产,将詹湖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的千亩红薯种植基地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每年能再增加村集体收入14万元,未来我们还准备建设产品研发实验室,产品智能展厅、电商平台等,打响詹湖粉丝品牌。”驻詹湖村第一书记王东告诉记者。

带动了经济薄弱村村民的增收。伊庄镇路山村规模种植黄桃,今年为解决销售问题,采取“村企联合”加工模式,将黄桃制成黄桃脆,通过“邮乐网”“邮乐食堂”“极速鲜”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年销售收入达33万元,同时带动当地低收入人群就业,通过简单的打包、装车,不少村民每个月都能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崭新气象。茅村镇岗头村今年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实施光伏项目等,村集体收入由两年前的不足20万元,提升到如今的99.2万元。“村集体手头有了余钱,新建6座公共厕所,新建市民广场4处,完成了3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村民们在致富的路上,越来越有幸福感。”驻岗头村第一书记董志明说。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党建+土地股份合作’助推富民强村行动,实现‘出列’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平均达到100万元以上。未来,我们还将依托已经成立的村级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联盟,进一步提升规模经营、标准化经营及拓展市场能力,更好地促进农户持续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孟庆元表示。

记者手记

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富民强村,是乡村振兴锚定的目标,其中不断发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是今年铜山区创新开展“党建+”活动,帮扶传统农业村流转土地,组建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了活力的生动实践所验证的。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现在,偏僻的地方,大多为传统农业村,种植单一,效益较低。粮食生产增产增效,集约化加机械化,进而迈向现代化,是必由之路。而由村支部领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流转土地农民基本收入,还使得农民从几亩几十亩土地中解放出来,依靠参与合作社经营或外出打工,实现二次收入,对农民增收、防止返贫加了一道保险。

更令人欣慰的是,支部书记领办合作社,极大激发了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路上,行稳致远。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