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中建三局建设者的紧张施工,作为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九里山中山北路宕口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西半幅已基本完工,预计12月下旬将具备通车条件。
文/徐报融媒记者 龚严巍 图/徐报融媒记者 刘冰
西半幅12月下旬将具备通车条件
12月16日上午,记者在中山北路李沃山口段看到,道路西半幅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已经基本完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路面清理,并为即将开始的路面摊铺做准备。
“九里山中山北路宕口生态修复工程主体部分为隧道结构,隧道采用两跨门式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为型钢混凝土结构。目前西半幅隧道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预计17—18日开始进行路面沥青摊铺,12月下旬将具备通车条件。”负责施工的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项目经理柴守宏介绍,九里山中山北路宕口生态修复工程北起中山北路李沃加油站,南至沈孟大道,长约533米,其中隧道段长216米,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隧道采用两跨门式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为型钢混凝土结构。机动车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1.5米,净高4.5米;非机动车隧道建筑限界净宽5.75米,净高3.5米。此次工程节点为西半幅通车,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交通导改通车阶段,下一步将全力进行隧道东部结构施工,在保证通行条件的前提下,尽最快速度进行东部主体施工。
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据了解,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环南侧,作为徐州西北片区重要的自然生态景点,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是重要的城市近郊生态绿屏。前期因城市开发需要,开山建设了襄王路、平山路、天齐路、中山北路等几条纵向道路,形成开口式宕口,造成九里山山体被切断,形成了数条生态断裂带,破坏了九里山山体景观轮廓,景区之间的慢行连续性也无法实现。2019年《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后,开始对九里山进行植被恢复,修山补山、为山疗伤。通过对襄王路、天齐路、平山路、中山北路4处宕口进行山体修复,恢复九里山山体连贯性和景观联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其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价值。其中,九里山中山北路宕口生态修复工程位于徐州市区主干道之一的中山路上,场地沿线范围内分布管线较多,包括雨污水管、给水管、高压电力管线等,做好既有管线迁改和保护是工程的重点。同时,由于中山北路车流量大,交通繁忙,为保证道路正常通行,工程交通导改共分为四期进行,导改工程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维护及安全管理难度大。
另外,根据计划,九里山中山北路宕口生态修复工程预计将于2022年“七一”前具备通车条件,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消除李沃山口附近的地质灾害,提高边坡稳定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且还能够改善九里山山林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徐州市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发展的有机融合。
■新闻链接 九里山生态修复其余三大宕口简介
襄王路生态修复工程是九里山生态修复的一部分,该项目位于三环西路以东、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处,北起白云寺、南至三环西路,长约520米。该工程为首个完成修复的工程,已于去年国庆节开通。
平山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起于平山路九里岭秀小区南,止于观宇路交叉口北,改造范围630米,建设山体隧道长约140米,宽40米,城市主干道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该项目结合平山寺佛教文化特点,将隧道顶板设计为漏光形式,种植低矮绿植进行生态修复。
天齐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起于汉城东路,止于荆马路T型交叉,改造范围585米,建设山体隧道长约298米,宽40米,城市主干道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项目洞口采用古城墙设计形式,突出九里山古战场文化历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