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两在两同”建新功丨新沂:“三旧”换“三新” 老旧小区焕发“新光彩”
2021-11-28 15: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28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张春雷)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老旧小区改造是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民生项目。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破旧立新、修旧作新、染旧如新“三招”,将原本“老破旧”“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文明、和谐、温暖的“满意小区”。

破旧立新 改造与治理同步

“小区整个儿变了样,房子翻新了,路面宽敞了,连几十年的违建也拆除了。”在外务工半年的龚鹏举一进小区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直呼差点儿没找到家门。

今年,新沂市新苑小区在破旧立新的基础上,不光做足“表面文章”,更注重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

“小区不仅改得漂亮,很多地方还为我们老年人特别考虑,以前要绕道才能进单元,现在道路优化后,出行更方便了。”龚鹏举的母亲张玉兰老人笑着说道。在适老改造方面,新苑小区对楼梯扶手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在小区多处地点设置临时休息座椅,还利用拆违空地增建一所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面积195平方米,补齐了社区养老服务短板。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这是新苑小区改造责任单位——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副主任孟亮在“民情日记”首页写下的一句话,时刻警醒自己把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摆在第一位。

“老旧小区改造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要以人为本,不能为了改而改。在第一次征求居民意见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小区公共空间治理等工作是抵触的、不理解的。”孟亮直言道。为了弄清楚绝大多数居民的真实想法,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依托街道、社区、小区宣传栏进行广泛宣传,并采取“致群众一封信”、网络意见征求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全方位动员,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征求意见覆盖率达98%。

“通过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党群座谈会、群众听证会,认真了解居民所想所忧;启动部门联席会议,发动属地街道、社区‘两委’和党员志愿者上门宣传动员,普及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做违章搭建住户的思想工作,逐步破解了‘居民意见不统一’这一老旧小区改造的普遍难题。”孟亮介绍道。

在改造过程中,新苑小区共清理外凸式防盗窗、雨篷和其他违章搭建2800余处,期间未发生一起居民纠纷事件。

修旧作新 “牙缝里”挤出了为民担当

“我们将小区不合理的封闭式绿化空间、边角地进行重新规划,让空间布局更加美观、合理。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增建树阵式停车位224个,非机动智能充电车棚85个,有效改善了居民停车需求。”新苑小区项目改造负责人刘大伟介绍道。

记者留意到,改造后的车位有一些还配置了充电桩,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三线入地,四网融合,雨污分流,改造不仅解决了小区美观的问题,也切实改善了我们居民的日常生活。”居民周爱国说道。作为小区的业委会成员兼小区改造监督小组成员,说起小区这一年的变化,他说自己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整合了通信、电力、燃气等专营单位和智慧安防、污水零直排、海绵城市等条线政策资金,综合考虑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治安、适老、消防等功能配置,组织设计师、工程师长期进驻小区,施工方案精细到每家每户。以有效利用原有存量资源为前提,修旧与利废相结合,改造围墙100余米、道路黑化出新18000平方米、强弱电等架空杆线入地11000米、外立面出新98000平方米,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最大效益。

“虽然很擅长‘牙缝里挤食’,不过,在重要环节上,他们可一点儿也不含糊,真敢下‘血本’!”周爱国补充道。

“他们工作太拼了,下雨天也不闲着。”小区顶楼住户谢堂如告诉记者,在雨季无法施工期间,她多次看到孟亮带领工作人员冒着大雨在小区各楼栋之间穿梭,一处处排查路面和地下室积水点。她还告诉记者,在反映自家房子有渗水情况后,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特殊照顾”,“他们白天干活忙,就利用大雨的夜晚上门回访、查看防水修缮后的情况,我们在感动之余,能做的只有更加配合他们的工作。”

“如今,小区的屋面防水做得比新房还牢靠,每栋楼前都加装了集水设施,地下室的散水坡也重新做了修整,现在想进水都难。”谢堂如半开玩笑地说。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过硬,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由改造单位、街道、社区、业主代表等组成的小区改造监督小组,对各项改造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把控。周爱国正是该小组成员,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走进小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建成二三十年的老小区,不仅看着舒心,住起来也特别舒坦。”

染旧如新 留下居民美好记忆

深入小区中心,一座经风沐雨的白色雕像静静伫立在水池中央,几株高大的玉兰树在风中轻轻摇曳,手臂粗的紫藤萝树在初冬季节依然枝繁叶茂……这些“标志性”的景物从新苑小区建成之初就存在了,与居民们一同见证着城市的变化,如今已经与小区融为一体,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也是一代人的温暖记忆。

“如果用心感受,你就会发现,这些爬满岁月痕迹的砖石和草木都是有生命,会呼吸的。”刘大伟说道,“从设计之初开始,我们就对该小区的人文景观和有年代感的景物格外关注,将它们与小区住宅视为一体,合理把握改造与保护的尺度,力求做到人与房子、景观三者的和谐交融,打造有温度的老旧小区。”

家住小区8号楼的马敬龄阿姨平时爱好摄影,在小区里生活了20多年,她对“改造与保护两手抓”的理念非常认同。回忆起以前的小区,她说自己最喜欢到小区北边那条紫藤长廊取景拍摄。每到夏天,满树的紫色藤萝花盛放,仿佛一条紫色的瀑布,又好似一丛紫色的祥云,特别梦幻。令她欣慰的是,这条原本只是用石条、预制梁简易搭建而成的景观长廊在本次改造中也被保留了下来,“这儿以前就是我们小区的‘网红打卡点’,可惜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积水过不去,而且晚上还特别黑,没法欣赏夜景。”

如今,经过一年时间的改造,中央景观水池里的水重新活了起来;几十株高大的玉兰树精心修剪了枝叶,粗壮的树根被一圈圈木质休闲坐凳围挡了起来,来年夏天居民们又有了一处乘凉的好地方;紫藤长廊的廊架经过重新加固修缮,更安全了……相信到2022年夏天,这里必将成为小区居民新的美好记忆点。

除了对小区景物的保护,新苑小区同样注重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早在项目开工之前,该小区就根据居民意见提前落实好后期物业管理服务,引入“红色物业”,通过建立基层物业党组织,推动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提升后期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老旧小区改造成果。

“居民对改造后的小区产生好感,形成文化上的认同,这是老旧小区综合治理过程中最难得的。只有处理好改造与保护的关系,留住居民心底最温暖的记忆,才能真正打造出和谐温暖的宜居住区。”该中心主任张怀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居民日常需求,以城市更新行动为统领,坚持因地制宜、居民自愿、建管并重,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改造,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功能品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住区,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