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7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吕敏)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助推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服务“三农”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领头雁”“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源。
走进丁集村,600亩稻田地里,近万只麻鸭游弋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片稻田和这群麻鸭的主人叫朱启健,从刚开始“试试水”种植100亩稻鸭共作稻田,拓展到现在的600亩连片种养殖,他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一条致富路,“有了这几年的经验,我心里有底了,想带动乡亲们一起绿色种养!”
朱启健年轻的时候做过医生,这让他对于健康有种近乎执着的高标准。在朱思席的引荐下,朱启健结识了农业技术员闫家超,共同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技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种了几十年地的闫家超,对于“绿色果实”同样痴迷,于是三人一拍即合,正式定下了“稻鸭共作稻田”的发展方向。
“人家插46盘,他们才插18盘,人家的稻苗开始返青了,他们的田里看不见苗。”最初,朱启健的尝试也曾遭到村民的质疑,都觉得他们是在瞎胡闹,可他们认准绿色种养的发展之路不会有错。“苗疏是为了让麻鸭有活动的空间,田里不打农药,除草、除虫都得靠它们呢。”
朱启健稻鸭共作稻田执行的是最“严苛”的绿色标准。放养的麻鸭除了田里吃虫,喂的是东北的玉米和当地小作坊的豆饼,11月收割完水稻后,地里就只种油菜花,来年直接还田,当肥料使。正因为如此,莱恩农业生产的稻鸭米,一次性就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16个检验项目有机食品论证全部合格。
马坡镇农经中心看到了朱启健发展绿色种植模式的前景,积极为其扩大种养模式向区农业农村局申请资金支持,同时丁集村党支部也全力解决“致富能手”的后顾之忧,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对接,有效帮助企业在初期快速发展。在技术上,丁集村党支部帮助联系南京农业大学、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种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技术需求。
有了村里的帮助,稻鸭种养规模也越扩越大,但执行“绿色标准”却没有丝毫折扣,依然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原生态种养。“虽然稻鸭共作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但核算下来,每亩的收益却是传统种植的三至四倍。再加上麻鸭和鸭蛋的收入,绿色种养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有益尝试。”朱启健说。
村里人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已有几十户跟着朱启健一起种“稻鸭米”,同时,这600亩的稻田还吸纳了当地五六十名村民前来打工。朱启健透露,“稻鸭米”市场零售价约在四元一公斤,比普通大米价格略高。有人劝老他,“你们家的米、鸭子、鸭蛋都是绿色产品,可以卖价更高。”但朱启健希望,通过示范带动,让村民认可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改变传统种植,形成更大的规模,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作为党员,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一人富带动人人富 ”的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在“两在两同”建新功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丁集村计划在三年内再带动流转土地5000亩,并配套建设农田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我们想通过‘企业+农户+订单’的形式,打造微山湖畔稻鸭共作有机农业产业带,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大家一起富。”朱启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