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以“笔”为腿,丰县“高瘫”小伙“走”出别样人生
2021-10-11 14:14:00  来源:无线徐州  
1
听新闻

秋天的江苏徐州丰县欢口镇菜园村,静谧温和,伴随着远处的鸡鸣一片祥和。走进李祥宁家的小院里,李祥宁的母亲正在翻晒着被子,在面积不大但整洁有序的房间里,高位截瘫的李样宁平躺在床上看着平板,专注、投入。在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这样的情景已整整上演了15年。

15年,死亡与磨难如影随形

2006年9月9日,21岁的李祥宁在江苏太仓高空作业时不慎跌落致使颈椎3到7节爆裂性骨折,右前颅骨和右小腿骨粉碎性骨折,虽保住了性命,却也落了个高位截瘫,头成了全身唯一能动部位。从此一张床这一躺便是15年。绝望、痛苦,让李祥宁感叹命运不公,甚至曾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一走了之,可高位截瘫的他发现原来求死也是如此的困难。

 

命就一次,不想白走一遭

“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有什么扛不住的事。”李祥宁说。

“所有的事,让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态。笑一天悲也一天,命运不会因为你的心情而错过一秒!”就像当年从高空跌落的不只是李祥宁本人,随之跌落的还有他大好的青春年华。面对命运的摧残,初中文化的李祥宁开始振作起来,命就这一次,不想就这么在人间白走一遭。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李祥宁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平板电脑,于是便开始以“笔”为腿,在文学里“走”出自己别样的人生。当然,他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因为双手不能拿笔,只好用牙齿咬住触控笔杆写作,几百字稿子要用嘴“写”上两天时间。经过一周时间,李祥宁撰写的处女作《截瘫小伙十年的心路历程》发表在某网络平台上,莫大的成就感让小屋传出了久违的笑声。

命运虽不公,但父母是永远的港湾

得病之后吃喝拉撒都得需要人照顾,“回想前几年只要听说哪里能治疗自己的病症,家里想尽办法也要过去,死马就当活马医吧,李祥宁说。因为并发症的缘故,有一年冬天从北京就医回来,他的体温甚至连35℃都不到,祥宁的母亲就保持一个姿势搂着他整整一夜,体温才慢慢正常。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由于身体无法和正常人一样排汗,母亲总是会拿着冰袋或者酒精反复擦拭李祥宁的身体。

老话说“有了孩子之后,父母过的就是孩子的日子”,为了能够全力照顾李祥宁,在外打工的父母选择了回家务农,父亲整日天不亮就赶到集市卖菜,母亲则大部分时间陪在祥宁身边,打理他的生活。十五年,每次父母提起儿子的不幸,眼里还是会泛着泪花,如今能让儿子过得舒坦一点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每天母亲就这样依偎在床边,帮儿子按摩接水,望着李祥宁专注写作的样子,母亲的心里多了一份踏实与宽慰,“躺床上怕啥,还有爸妈在,爸妈来照顾你!”

以后的日子,天更高阳光会更暖

不同于常人灵活的手指,李祥宁刚开始用嘴咬着自制触控笔写作时不够熟练,嘴巴经常溃疡吃力,也不记得自己咬烂了几支笔,加上长时间对着平板,他经常感到头晕眼花,但他从未停止写作,这不仅是为了让自己不会空虚,更是他面对命运无声的呐喊。

李祥宁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在父母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挑战。

“起初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只是把自己这么多年所经历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李祥宁突然发现原来写作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从此,李祥宁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他嘴咬着触控笔撰写了多篇优秀的文章,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慢慢的在李祥宁的心中有了答案。“不敢说自己的文学功底怎么样,但是通过写作,与文友交流,让我拓宽了眼界,愉悦了身心,有了追求的目标,心情好了,父母也开心了。生活的苦渐渐的不再那么苦了。”

今年5月李祥宁签署了遗体器官捐赠协议,他要把身上的器官捐献出来挽救他人的生命“社会上这么多关心我,我也要回报社会。”

“任何埋怨都不能改变的自己的现状,躺在床上,就是如今我的生活。我只想在有生的日子,最大限度的发挥“余热”,努力试着让父母快乐,让周遭的人舒心,用仅存的那点价值,给迷茫的人,试着指下前进的方向……”李祥宁面对记者如是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或熠熠生辉,或黯淡无光

走哪条路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徐州丰县小伙李祥宁

以“笔”为腿

在文学里“走”出了别样人生!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