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0日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顾士刚)一门育桃李,家风即教风。在江苏睢宁有一个教师家庭,五代人中走出26位人民教师,他们守护三尺讲台,将青春贡献给乡村教育,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初心。
“踏实做好每一件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我们的家风和教风。”又到教师节,邱集镇大余小学的老校长朱以勋收到了不少学生发来的节日问候,心中满是欢喜,“这辈子教书育人,值了!”
1982年元旦,大片雪花从昏暗的天空纷纷扬扬飘落。朱以勋带领全校师生将教室前的雪清理出来,把准备好的馒头、煎饼等让学生们掰碎撒在地上,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上了一堂《雪中鸟儿吃得真高兴》作文课,让学生亲自播“种”、亲眼观察、亲身体验。以这堂生动的作文课为契机,朱以勋带领全校师生向睢宁中小学生发出《爱护益虫、鸟、兽倡议书》,得到全县师生的热烈响应。
“农村孩子课余时间喜欢捉青蛙、捣鸟窝,我就根据他们这一习惯,创新课程——给鸟(动物)评功发奖,告诉学生们要保护动物。”朱以勋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教导,农家娃逐渐有了爱鸟、兽、虫、鱼的生态环保理念。
假期里,朱以勋带领师生考察本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带领学生们制作千余个人工招鸟巢箱和兽窝,让野生鸟、兽越夜过冬,防御雨雪,繁育后代。他还自己出钱成立小鸟、小兽医疗队,给病鸟、兽、虫、鱼治病、疗伤,再放回大自然。死亡的鸟、兽、虫、鱼则被他做成标本,用于教学,3000多件的标本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
1985年5月4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余小学向世界发出的《愿全球和平昌盛鸟语花香倡议书》,国内外几十家报刊纷纷转载。几十年来,十多个国家830个团体几万人在倡议书和百米绿绸布上签名盖章,与大余小学一起宣传环保理念。“愿全球鸟语花香 愿世界繁荣昌盛”也成为大余小学的校训。
“我爷爷、伯父都是从事乡村私塾教育的,父亲在原睢城乡和平小学教书37年,受家庭的影响,我和两个弟弟也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忆起从教经历,朱以勋充满深情,“走上讲台才明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意义。我想通过环保教育,为孩子们传播大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做人与做事的准则,为农村的孩子点亮希望。”
朱以勋的大女儿朱春华、二女儿朱淑梅、儿子朱淑君都曾是大余小学的学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从小就觉得教师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有一次,父亲把妈妈卖油菜籽的钱‘偷’去买木头做鸟箱了,当时妈妈非常生气,那钱是准备买电风扇的。但我和姐姐、弟弟都是支持父亲,就说我们不怕热。”朱淑梅说。如今,接过父亲教鞭的朱淑梅也是大余小学的教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和姐姐、弟弟一同许下心愿,一生执守讲台。
“父亲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他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坚持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做老师、做子女永远的学习榜样。”朱淑君骄傲地说。1994年9月,江苏省教育工会授予朱以勋家“优秀教育世家”奖牌,鼓励这个大家庭扎根乡村教育,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
“做和爷爷(姥爷)一样的好老师!”孙子朱宇阳、孙媳薛如玉、孙女朱雨晨、外孙女张越现在也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扮演着一个大哥哥的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们讲我爷爷爱鸟护鸟的故事,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朱宇阳说,选择教师行业,同样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希望长大后可以继承长辈的衣钵继续教书育人。
从教47年,朱以勋仍坚守在教育一线。“我常教育孩子要扎根农村,一代一代把我们家的家风传承下去,毕竟,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