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7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程诚 李晓东 祖磊)71岁的李光君是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的一名退休教师。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李光君就一直在三尺讲台耕耘,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009年,李光君光荣退休,可心里还是放不下坚守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于是他主动加入镇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队伍,为留守儿童播撒希望的种子。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输出,镇村留守儿童愈来愈多。2010年开春,李光君通过调查摸排全镇十几名留守儿童情况,发现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监督照护,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松懈、生活放任,甚至沉迷于网络等问题。
许天(化名)的父母均在上海打工,生活上由祖父母监护。老人对孩子的宠爱,造成了她娇气、任性的性格,经常要劝很久才肯去上学。李光君了解情况后,与许天的班主任老师配合,做好她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通过隔代教育专题课堂,与许天的祖父母一起学习、探讨教育方法,分析隔代教育的误区。通过长期的辅导与帮助,如今的许天学习成绩优秀,性情活泼开朗,能歌善舞,还经常帮老人做家务。前不久,许天的父母回家看望老人,看到孩子的变化,连连道谢,“李老师,孩子的变化这么大,进步这么快,真是多亏了您的教导!”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节假日期间存在的学习、活动困难问题,李光君利用自家的房屋,办起“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还开辟了墙报专栏,用于张贴孩子们的儿歌、书画等作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逢节假日,李光君的家就成了一个小型的“留守儿童俱乐部”。
每个周六,李光君的“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就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李光君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开大门,站在门口迎接学生们的到来。李光君说,“一辈子教书育人,我也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现在退休了有时间,为村里的留守儿童们多做一些事,我很开心。”
今年11岁的李茹(化名)是 “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的“常客”,她家住附近的权尧村,父母常年在南京等地务工,只有节假日才回家,平时她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李茹说,“平时最喜欢来的地方就是棉布村的‘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了,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有可以学下棋、学折纸、学书法,小伙伴也很多,很热闹。”
为了帮助特困家庭学生排忧解难,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同时,李光君千方百计地争取帮扶资金,救助困难家庭的孩子。10多年来,先后为30多名特困生申请到1万多元的补助款,为考取大学的5名新生争取到1.7万元的困难补助款。在李光君的积极争取下,一名企业家为孩子们捐赠了护眼节能台灯100盏,解决了留守儿童晚间学习的照明问题。
我是一名老党员,我的初心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使我的思想深受洗礼,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念愈发迫切,步伐更加坚定,70岁也好,80岁也罢,只要我还能讲,我就要把实事办到底,为农村娃的成长成才贡献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