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里种水稻不是新鲜事,但既种水稻又放养泥鳅,这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还是头一回,如今在该镇马家村就实现了水稻、泥鳅综合混养。
7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马家村富硒水稻泥鳅种植基地,100亩连片的水稻长势喜人,稻田里一尾尾泥鳅正欢快地窜动觅食。
“田边挖沟养泥鳅、田中种稻,泥鳅以稻田里的一些杂草种子、害虫及其卵粒为食,并经常钻进稻田泥土里活动,疏松泥土的同时加速了有机肥的分解,利于水稻根系对养料的吸收,从而实现水稻种植、泥鳅养殖双丰收。而且市场价格也看好,预计泥鳅亩产3000斤,每斤7元,每亩收入21000元;水稻亩产600斤,出米率60%,能产富硒大米360斤,每斤10元,每亩收入3600元,总体效益还是不错的。”马家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光说。
马家村党支部是全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先行者,自2016年被定为市级经济薄弱村以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该村成立合作社并选定发展富硒农业,使马家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富硒特色村。2021年6月,马家村合作社又上新项目——水稻泥鳅综合混养。
如今的马家村,一条8米宽的水泥路笔直地穿村而过,临路而建的大都是二层小楼,楼前楼后花草繁盛,绿意盈盈。稻田里散发着水稻特有的清香,从村民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通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咬定乡村振兴不放松,群众更好的日子一定在后头!”房村镇党委书记周建伟说。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哪里?今年以来,镇党委按照铜山区委要求,在全镇深入开展“支部领办集体产业、书记领办致富项目、党员中心户领办公共事务、骨干党员领办民生实事”的“四个领办”党建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蓬勃发展,推广马家村“党建+合作社”经验,倡导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1+1>2”。
7月18日下午4点,鹿湾村的稻鸭共养基地里热闹非凡,首批400余只麻鸭摇摇晃晃、浩浩荡荡地走进一个月前刚插完秧的稻田里,未来的几个月里,这些麻鸭将与稻苗“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一起迎接收获的季节。
鹿湾村属于经济薄弱村,产业结构单一,为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村党支部于今年5月成立了合作社,投入资金100万元,流转土地560亩,实行稻鸭共养。
“鸭群在田间不断穿行,秧苗上的害虫直接就给摇晃到水里了,成为鸭群的天然食物。同时鸭粪排入稻田里,又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所以说,这里500多亩的水稻不施肥、不打农药,采用的是全自然混养模式。”谈起稻鸭共养,村支部书记杜长敏情绪高涨,“不仅种出的水稻好,就连鸭子的品质也比饲养的好得多。稻鸭共养既能提高水稻的收益,也提高了鸭子的附加值。”
白墙黛瓦、瓜果飘香,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村居傍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刚进窦家村,就让人感觉如在画中游。走进占地面积560亩、总投资100万元项目的稻虾混养基地,一行行白鹭悠闲地从田间起飞,穿过碧水绿苗,翩翩起舞;一道道水沟,碧水清流,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来游去……这是窦家村党支部积极谋划新思路、新办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建立的“党支部+合作社”水稻龙虾混养模式。
今年5月,窦家村组织党员干部代表到外地参观,实地观摩和考察了规模连片的稻虾混养基地,了解到稻虾混养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该模式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达到小龙虾和水稻同步增收、产品品质同步提升,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赢”的目的。对此,村支“两委”迅速召开班子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认真吸纳党员的建议,大家一致通过决定发展稻虾混养项目,麦收完毕,立即付诸实施。
“小龙虾前景广,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收益是普通种稻的5倍以上,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窦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打造高效农业聚合体,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支部有所为、群众享实惠、集体有收益’,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房村镇党委书记周建伟说。
◎徐报融媒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刘士伟 王兆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