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价格不便宜但受年轻人欢迎 徐州90后两年花费万元集盲盒
2021-03-08 11:34: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文/徐报融媒记者 臧秀君 梁晓琳

图/徐报融媒记者 梁晓琳

小小的盲盒,正掀起一拨年轻人消费的新热潮。

这几天,“上海一女子6年花十几万收集几千个盲盒娃娃”的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盲盒,是将玩具、手办等玩偶用不透明盒子密封,盒上不标注具体款式。消费者在拆开盒子前,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究竟是什么款式,“谜底”只有在拆开盒子的那一刻才会被揭晓。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盲盒受到了诸多90后、00后的追捧。记者走访发现,徐州主要商场均有盲盒销售,很受年轻人欢迎。

“盲盒热”的背后,折射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又存在怎样的风险隐患?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新的消费热潮?一起来看记者的调查。

两年花费万元购买盲盒

3月6日,记者在云龙万达广场二楼一家店铺里看到,店铺醒目位置摆放着两排盲盒玩偶的展示品,一群年轻女孩正在货架上挑选盲盒。

店主介绍,市面上盲盒的价格多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涵盖多个系列,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市场欢迎度很高。上午10时至12时,共有16位顾客在这家店购买了盲盒,最多的一位一次性购买了3个。

徐州市某国企工作的90后职工王欢(化名)是一名盲盒狂热粉,她告诉记者,自己通过抖音平台接触到手办类盲盒。“第一次买盲盒是2019年1月。从接触盲盒到现在,我已经集齐了‘甜品派对系列’和‘月光小镇’等多个系列,目前正在努力收集‘Molly的一天’系列。这种感觉就像着了迷一样,有了一个,就想着一定要集齐这个系列。”王欢说,自己入“坑”两年,累计花费上万元。

受到年轻人追捧的“盲盒”,早已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去年12月,有“盲盒第一股”之称的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截至3月5日收盘,其股价已达74.7港元,总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去年以来,盲盒产业链陷入“疯狂”,根据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有近20万人一年花费2万元在收集盲盒上,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耗费百万元购买盲盒。

记者走访徐州各大商场发现,如今市场上的“盲盒”,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流玩具盲盒,而是从动漫、影视周边、玩偶到文具、美妆都包含在内,一时间,万物皆可“盲盒”。此外,很多品牌也会推出有纪念意义的盲盒,比如漫威、迪士尼等尤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猎奇心理催生“盲盒热”

那么,这些盲盒里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秘密”,能够让众多年轻人趋之若鹜?

在苏宁广场,记者遇到了正在选购盲盒的18岁女孩肖玲(化名)。自去年6月开始收集盲盒至今,9个月时间里肖玲已经花费3000多元购买盲盒。她说,自己的表姐玩盲盒1年多了,花费不下5000元。

当记者问到花费这么多钱是否值得时,肖玲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兴趣爱好,当然值得。其实我们玩盲盒主要出于两种心理:一个是,抽盲盒和普通购物不一样,开箱有惊喜,一直开箱一直爽;第二个是,我们玩盲盒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会彼此认同,比如今天我抽到一个限量款或者是隐藏款的盲盒,终于集齐这个主题的一套了,那我就是这个圈子里最靓的‘仔’,所有人都对我‘羡慕嫉妒恨’。”

从消费心理学看,正是这种拆盲盒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巧妙地抓住了90后、00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理。区别其他潮玩品类,盲盒的入手价格不高,且抽盒的玩法更具趣味性。同时,盲盒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当用户购买到重复的、不喜欢的盲盒款式时,会产生置换盲盒的需求。

盲盒热潮存在风险隐患

不过,盲盒经济催生的新型消费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近期曝光的不少案例中,一些未成年人瞒着家长花费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购买盲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谐都带来了不少隐患。前段时间,网购活体宠物盲盒也曾引起极大争议,“金龟”变“草龟”,“名猫”变土猫、病猫甚至是死猫,种种损伤动物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让“抵制盲盒”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此外,活体盲盒还存在检验检疫缺失等多重风险,普通盲盒也存在虚假宣传等风险,这些问题都亟待加强监管。

江苏敏言律师事务所徐荣成律师认为,盲盒相对于普通的买卖合同有一定区别。“民法典”第596条规定,买卖合同一般在交易前对标的物的种类、数量、名称都应有相应约定。而消费者购买盲盒时,对购买的具体款式并不知情,具有射幸的性质。他认为,盲盒的出售本身不违反法律规定,但需要加强监管。首先是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抽到隐藏款的概率应当事先告知;其次隐藏款的价格飘忽不定,有时候隐藏款在二手市场的价格过高,导致部分消费者购买盲盒的目的不再是收藏而是赌博。

今年年初,中消协也曾针对盲盒市场发出消费提示,指出商家过度营销、商家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越发突出。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切勿盲目跟风。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