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村的扶贫车间让妇女就近就业,同时还为村集体带来一年两万余元的房租收入。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在铜山区房村镇,马家村、窦家村、鹿湾村昔日曾是一个比一个穷、一个赛一个苦的“穷亲戚”。这几年,三个村都相继脱贫摘帽,但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又有了些许的“速度差”。
马家村去年仅跃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这样一比,窦家村、鹿湾村“着了急”。
2月22日,春节假期过后的第5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第二天,在三个村后方帮扶队员的“串连”下,窦家村由村支部书记带队,来马家村取经,学习先进经验,进行换位思考,结合本村实际,创新发展路径。
在马家村利用村部原先空地建起的扶贫车间里,60多岁的村民张月兰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告诉窦家村来取经的村干部们,2018年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起这个绿小途车载环保清洁袋扶贫车间,自己农闲时就来干活,做得快,一天能挣近百元,“忙累了,还能和姐妹们一起跳个广场舞。有钱赚,能贴补些家用,而且日子也过得更充实了。”
村部的空间小了,但马家村村集体发展的空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扩大了。5间屋的扶贫车间,不仅让20余位农家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还为村集体增加了一年25000元的房租收入。
马家村、窦家村、鹿湾村都是农业村,受耕地红线制约,都没有工业文章可做,只能一门心思“从土里刨金”,这也曾经是3个村的贫困共因。
站在已初现春意的地头,马家村村支部书记曹新光介绍说, 村里利用200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专业合作社,2019年流转了800多亩土地,去年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同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年,合作社拿出100多亩地做示范,种植富硒大米,2020年,扩大到了350亩的种植面积,大米售价将近8元/斤。再加上合作社与大米加工企业合作,实行订单生产,地头的湿稻,一斤按1.47元就地收购,去年一年, 仅合作社收入就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咋打开销售?”窦家村成员刨根问底。
“最初就是往帮扶单位送,靠他们帮助销售,然后口口相传,有了一定的销路。第一年,地里生产的10000多斤富硒大米,全是我和曹新光书记一袋袋给搬送的。现在规模大了,光靠帮扶单位帮衬是不行了。我们正在和天猫等电商平台接洽,通过电商、邮政总公司,全力打造上海专区,把富硒大米的品牌,打入更大的市场。”跃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洁说。
“有啥发展的妙招?”窦家村成员继续组团发问。
“其实,也没啥妙招,就是得憋足一口不服输的劲儿,铆劲求发展。咱们虽然可利用的资源少,但这绝不应该成为制约发展的借口,而应该更充分地认识、利用现有的资源。举个例子讲,马家村村文化大礼堂旁边原先是一片洼地,村里打算平整之后,出租给一家驾校,一年收5000元租金,可人家都赚贵。后来,靠着‘建设时,遇到啥事,只管找村里’的承诺,一家公交公司把站点设到了村里,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还为村集体一年增收1万元。”孟洁笑言,机遇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自己伸手抓的。
“给窦家村的发展支个招呗?”窦家村成员满怀期待。
“咱们两个村都种植大米,马家村主打富硒大米,窦家村主打稻虾米,咱们不如组团出击,抱团发展,打响一个品牌,形成系列产品,一起大步奔小康。”曹新光脱口而出,显然,这个回答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一上午的串门,直到中午1点才结束。两个村的心靠得更近了,携手发展奔小康的意愿更强烈了,对未来也有了更同频的期待。
在回来的路上,促成此次串门取经的市扶贫队员、窦家村第一扶贫书记韩胜铭意犹未尽,他一边翻开手机里的中央一号文件,一边解读自己作为扶贫队员的新责任:“虽然咱们帮扶的村都脱贫摘帽了,但光脱贫还不够,还得领他们走好奔小康的大道。靠单打独斗能脱贫,但想致富不容易。关键还得让村子进一步解放思路、合力发展,咱们还得扶上马、送一程,在‘脱贫后时代’带着村民继续奔小康。”
“穷亲戚”们串门取经抱团发力,扶贫队员们卸下脱贫的责任自加致富的担当,摘帽的经济薄弱村,下一站,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