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从考古中复活汉风遗韵
2021-01-07 14:24: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证实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且可以修正历史曾经有过的记载,了解千百年前生活中的真实状况,解开时光里的一道道谜题。

上月12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多省市的音乐、舞蹈、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参加了“汉代乐舞研究与复原实践”高端学术研讨会。

从田野调查到资料整理到交叉学科研究,与会者以汉代出土乐器、乐俑、汉画像石等文物为基础进行的复原实践,让驻留在汉画上的乐音、定格于汉俑上的舞姿复活在当下。

从瞬间图像中复原中华舞姿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以《汉画“乐舞一体”的轮回》为题,介绍了自己从静态的汉画中重建音乐与舞蹈的探索,并现场播放了由他指导的建鼓舞的表演视频。屏幕上两位身着红色汉服的舞者在时而激越时而低沉的鼓声中腾转跳跃,边鼓边舞,仿佛从汉画中复活一般。

刘建面对一幅出土于徐州的建鼓舞汉画回忆道:“2007年,我带着研究生从徐州考察汉墓回来,送给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汉唐古典舞教研室研究生导师孙颖先生两幅两米长的汉画舞蹈拓片。先生欣喜若狂,小酒下肚,挥毫泼墨,其一为‘民族要有记忆,舞种必讲祖源’,其二为‘中华舞姿,千古之美。悠悠吾心,不求何得?’。墨迹之间的酸甜苦辣用《诗经·小雅·采薇》的话说,就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2009年,孙颖先生驾鹤西行,与我们作别。”

刘建在他2011年出版的首部专著《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扉页中特别写下“谨以此书献给孙颖先生”。2014年,他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汉画舞蹈实践的操作理性”公选课,在无人喝彩之中尝试将文字和图像构成的汉画舞蹈在四维空间中表达出来。刘建说:“孙颖先生已然打开了这一大门,后人有责任重建‘民族记忆’和‘舞种祖源’中的‘千古之美’。”

建鼓舞在汉代不仅用于娱乐,更有通神的功能。刘建介绍:“远古巫舞即有于高大杆木之下祭祀天地鬼神的形式,发展到汉代,形成建鼓舞,每每于百戏中心表演:植木竖穿横鼓,上有羽葆迎神辟邪,顶有神鸟传声通灵,亦有跗鼓于下。鼓舞者鼓而有舞,边鼓边舞,以鼓沟通天地人神。汉家舞蹈四百年,其洋洋大观的模式及内涵均有落脚的微观关注点,仅文献中的史学与文学的资料就浩如烟海,而汉画上的舞蹈更以直观形象提供了这种‘图’的服务。”

刘建以汉画图像为资料,不断拓展中国汉代古典舞的未知可能,让中国舞蹈精彩地呈现在世界的舞台。刘建教授的论文分享之后,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点评说:“汉代的乐舞作为声音、舞蹈已经不存在了,根据瞬间图像复原实践,呈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刘教授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追寻音乐文物中的千年遗响

来徐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子初教授从事中国音乐考古30余年,主持和参与了大量重要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及相关实验研究。

王子初在研讨会致辞中说:“徐州是汉文化的重镇、汉高祖的故乡,徐州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精品文物,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汉画、汉俑等文物中记载的汉代乐舞内容丰富,展现了很高的音乐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遗产,需要与会者积极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现代考古学的成果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进一步发掘、利用。”

文物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技术和艺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存。王子初认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考古发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文物,诸如汉唐时期的画像石刻、伎乐砖雕、乐舞俑人等,皆是弘扬中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中国元素”。

埋在地下的音乐文物多已腐朽,如何调弦复原出声音,这样的研究何其之难。王子初说:“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以声波为传播媒介,表演停止,声波即刻平息,音乐也不复存在。音乐又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作品只能存在于表演的当时。从本质上说,音乐考古学家难以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特定的声波为研究对象,也无法将早已逝去的历史上的音响作为其直接研究对象,但是,音乐文物作为古代社会音乐生活的物质遗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留存至今,它们是各自所处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携带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而成为今天认识古代音乐的唯一直接信息,成为认识音乐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至关重要的渠道。”

从徐州走出的布衣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力强盛的王朝,他在大汉王朝伊始曾通过儒生叔孙通实施了汉初的礼乐重建。王子初介绍,叔孙通的礼乐重建是汉初由秦末天下大乱步入西汉大治的重大举措,汉代乐府多用楚声演唱,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喜爱楚声,他的《大风歌》即用楚声演唱的,楚人用楚声演唱,合乎楚人的情趣,汉代楚声的流行对社会音乐潮流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打造徐州仿汉乐的学术名片

在中国矿大人文与艺术学院的一楼大厅,摆设着一套仿制的青铜编钟,还有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复原的筑、瑟、篪(chí)、竽、钲等乐器。身在两汉文化遗存富庶区的徐州学者早在十几年前即已开始了徐州汉画像石音乐图像与汉代音乐考古复原的研究与探索:2007年,矿大多位音乐学专业教师着手组建仿汉乐团,在2008年矿大迎“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上演奏了《竹枝词》《楚商》,在2013年矿大与意大利维琴察国立音乐学院签约友好学校的仪式上进行了汉乐表演,展示了徐州的楚风汉韵。

凭借徐州的地缘性优势,江苏师范大学在音乐考古方面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汉代乐舞研究与复原实践”高端学术研讨会的江苏师大音乐学院院长苗雨介绍,师大音乐学院自2010年以来,始终关注汉画像舞蹈的研究与复现问题,不仅在舞蹈编导本科专业中开设了汉唐古典舞元素课,还专设了“汉乐舞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立了汉乐团,开展了汉画像石舞蹈形态研究的省级课题,致力于汉代音乐、舞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音乐图像研究》是中国矿大教授李爱真与江苏师大副教授吴跃华于2016年合作出版的学术著作,全书从徐州汉画像石音乐图像研究的构想谈起,对徐州汉画像石音乐图像的收集与图像志进行了描述与整体性解释。

李爱真教授还是江苏省柳琴剧院汉乐乐团打造的《汉乐华章》项目的顾问之一。她说:“徐州作为两汉时期非常重要的地区,其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以数量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具有地方特色而著称。这些汉画像石中所刻画的乐舞、百戏等形象,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和了解汉代音乐文化的大门。”

《汉乐华章》作为徐州市汉乐乐团的保留节目,在徐州重要的文旅活动上展示了徐州汉乐的魅力。徐州多所高校也成立有汉乐团,二者有着哪些不同?中国矿大副教授朱国伟说:“《汉乐华章》音乐题材都与汉代历史有关系,并在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很好的舞台效果,影响比较大。而高校的汉乐团主要致力于汉代音乐研究,尽量在乐器使用上遵循汉代史实,努力做真正的仿汉乐表演。目前我院的研究尚在起始阶段,成型的节目还多限于学术层面的实验,下一步将向表演层面迈进,努力打造徐州仿汉乐的学术名片。”

链接

演绎汉代音乐

奏响盛世华章

在市中心的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这里是徐州演艺集团汉乐乐团的演出驻地——国潮汉风馆。去年7月至10月的4个月中,每周末这里都会有一场汉乐公益演出,除此之外,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汉文化论坛等诸多重要的徐州文旅活动中,由汉乐乐团演出的《汉乐华章》作为重要节目,频频惊艳着国内外宾客。

徐州汉乐乐团是一家以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和创作、演出汉代音乐的专业音乐艺术团体,乐团成立于2017年6月。《汉乐华章》由汉乐乐团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搜集整理汉代音乐,并在此前创作的宫廷乐《八音齐奏》、但曲《月照关山》、相和大曲《霸王别姬》等20余个曲目和舞台艺术剧《汉风乐舞》、仿汉音乐会《汉乐颂太平》等作品的基础上精心打磨而成。

在胡笳、排箫、古埙等40余种古吹乐器的伴奏下,《汉乐华章》通过相和大曲《斩蛇》、鼓乐《楚汉相争》、但曲《梦里回乡》、彭城灶火《千古汉风》等篇章,演绎了从楚汉相争到汉朝建立期间的重要历史典故。演出中,演员们着汉服、施汉礼,并以知识问答等形式与观众互动,传播汉乐、传承汉礼,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代。

作为两汉文化繁荣地,徐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州多座楚王陵出土的汉代歌舞俑、击鼓俑、吹奏俑皆反映了汉代的歌、舞、乐达到了较高水准。徐州汉乐乐团吸收传统文化营养,创新文艺形式打造的《汉乐华章》,其恢宏典雅的演奏、汉风浩荡的气象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作为江苏艺术基金2017年舞台艺术资助项目,《汉乐华章》先后获得了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荣誉,成为徐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

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汉乐乐团团长韩梅介绍:“《汉乐华章》在创作之初,专门聘请了一批汉代艺术和音乐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以确保原汁原味的汉乐风尚。《汉乐华章》不仅是‘复古学古’的汉乐演奏,更是呈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以音乐的形式书写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轨迹。近年来,《汉乐华章》在全国各地的文旅推介、摩洛哥的中摩建交60周年庆典等活动中精彩亮相,为徐州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