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梁燕)12月29日,来自徐州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徐州开放大学会聚一堂,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会场外,雪落彭城,大雪纷飞。教室里,交流切磋,气氛热烈。
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所有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同学科教师相互协作,同磨“金课”,是徐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徐州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育人作用的生动实践。
夯实思政育人基础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徐州市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年。2020年徐州市共创建省级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优质特色职业学校4所、智慧校园3所、现代化实训基地11个、现代化专业群10个,并被评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设区市”,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专业课教会学生技能,而思政教育则是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夯实思想基础,才能更好的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国工匠’。”徐州市教育局职社处长李乐表示。
立德树人,教育为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各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系统化思维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设计。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明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育人要求,重点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成才、轻成人”这一问题;在教学目标上,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外,增加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知识、习技能同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优化课程标准,引导教师用正确的育人观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度;在教学评价上,坚守思政底线,考察老师是否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丰富思政育人内涵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也在一次次集体备课中不断提升。徐州开放大学公共教学部负责人黄斌感触颇深,“经过前期的探索,大家已经逐步认识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理工科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授课中穿插科学家的故事、讲中国古代的领先生产力、讲奉献精神等素材,而要能够体现国家大政方针,注重教学的实际思政效果。”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生搬硬套,不要求每一节课、每个章节都将思政元素“硬性”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教学,成了教师们间的授课共识。
“在众志成城举国抗疫战斗中,我校康养专业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坚守一线为养老院的老人们服务,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专业技能照料老人,筑起养老院抗击疫情的安全屏障。”徐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石月荣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现实生活的事例一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就可以以具体可感的“身边事”,激发学生的无限的爱国爱家爱岗敬业情怀,达到思政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将课堂育人、生活育人、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丰富思政育人内涵,要巧用“身边事”也要打好“特色牌”。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运河支队纪念馆等一批徐州红色文化和爱国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校园内外,以多元化方式接受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一体化发展聚合力,共议思政谋良方。徐州通过开展“共享思政资源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创新项目,实现课程思政共融、共建、共育、共进。市教育局职成教研室以职业教育思政学科中心组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思想课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联院协作组为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2020年,徐州推选的思政“金课”在全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
“比赛获奖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改进,与全国的名师‘取经’‘论道’,并将最好的课程呈现给学生。”市级课程思政研讨会上,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教师陈晨将获奖课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一一道来,“为了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我们采用 ‘一主两翼’教学模式,守好思政理论课堂主阵地,并与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有机融合,实现三课堂联动,打出‘组合拳’上好思政课。”
在不同学校之间,徐州市倡导开展联合式、合作式学科教研活动,给教师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将教研活动及教学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思政课教师,营造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教研氛围。
在学校不同专业间,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非思政课程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互动,打造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下一步,徐州将持续巩固和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标准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让“彭城工匠”再谱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