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沂市救助站为47名“新沂人”集体过生日
2020-12-21 09:09: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王岩(右)和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在分蛋糕。徐报融媒记者 王耀 摄

◎徐报融媒记者 胡劲松

12月18日早上5点多,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岩就再也睡不着了。记挂着当天要给站照料中心47名受助人员集体过生日,他要早早起床做些准备。

早上7点,新沂市气象局发布了低温报告:“今天白天到夜里多云有时阴,东北风4级左右,气温-4℃到7℃,有冰冻。”听到这里,他赶紧掏出手机,给站里的工作人员兼司机祁高见打了一个电话,让他提前把车准备好,等蛋糕店和商贸城一开门,就去订蛋糕、拉棉衣棉鞋和棉被。

王岩他们要去的蛋糕店离单位不远。因为过生日的人比较多,王岩特别叮嘱店老板要做一个长方形的蛋糕,又大又厚,上面用水果和鲜花点缀,中间用红色的奶油写上两个大字“新沂”。

从蛋糕店出来,往南开车约2公里,就到了新港商贸城。在这里,王岩找到了常去购买棉衣棉被的那家店。这里出售的棉衣棉鞋和棉被质量很好,但王岩还是仔细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等这一切事情都做完,已经快10点了,王岩和祁高见开着车子出了城,一路向东南方向的时集镇奔去。

时集镇距离新沂市区30多公里,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就设在这里。照料中心是在镇里一家养老院的基础上改建的,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平时大门紧闭。

戴上口罩,记者随王岩一同走进照料中心,挂在左边墙上的“照料中心救助托养人员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丁新和、丁沂纯、丁沂江,李新城、李新富、李新山……”,一张张照片看下来,一个个名字读下来,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多人为何都是同一个姓?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为何都是“新”或“沂”,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故事?

原来,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照料中心,照料的都是长期滞留在新沂的流浪乞讨人员。为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从今年3月开始,新沂市民政局将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站超过3个月的53名流浪乞讨人员,以特困供养的方式一次性落户安置、集中供养,其中,安置在照料中心的有47人。也就是说,这53人原本无家可归,如今都是有名有姓的新沂人!

在民政救助体系里,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一个群体,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他们,需要做到“救助常态化、照料规范化、寻亲持续化”。

王岩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之后,救助站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检查和身份登记,发现危险人员,报给公安机关;发现患病人员,送到市中医院救治;能说清身份的,送回原户籍地;不能说清身份的,在公安机关协助下,通过在网上发布寻人信息、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方式,积极为他们寻找亲人。

三年来,新沂市已成功寻亲137人次,护送返乡59人次,滞留人员由原来的75人减少到53人。

然而,最后剩下的这53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和精神障碍,大部分在新沂滞留超过3个月,最长的已有5年时间。他们没有姓名、没有亲友、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既不知从哪里来,更不知向何处去。如果任由他们流落街头,立刻就会衣食无着,一种普通的疾病,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随时会令他们处于危险的境地。

“你知道‘犀利哥’吗?当初送到救助站的人,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衣不遮体、头发脏乱、神情呆滞,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和现在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王岩这样描述着。

记者对照着墙上信息栏里的照片,确实,现在的他们,衣衫整洁,面带笑容,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的名字从哪里来?”记者问。

“从百家姓里来。比如2015年前来的,就姓丁,2016年来的,就姓赵。如果是男性,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叫‘新’,如果是女性,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叫‘沂’。不管他们以前是哪里人,现在都是新沂人!”

“为什么要给他们落户?”

“如果不落户,他们就没有合法身份,就没法为他们办理医保、特困手续,就不能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供养。”

“采取什么方式落户呢?”

“与驻地派出所和市社会福利院沟通衔接,为每个人拍照、登记、造册,确定落户、新增户主、取名等。从今年3月开始,他们就是新沂人啦。”

“落户后有哪些好处?”

“纳入特困人群的供养。现在国家对五保、低保、残疾、孤儿、老龄、大病等特困人群都有不同标准的社会保障,对流浪乞讨人员,就是参照五保老人的标准进行的。按照政策,他们每人每个月可以得到1350元的生活补助。救助中心再按这个标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当地的养老院合作,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时近中午,阳光甚好,受助人员三三两两地在院里晒太阳,还有的坐在宿舍前面的长廊里听音乐。尽管不懂音箱里放的是什么,但仍有人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

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忙碌了起来。他们有的张罗着为受助人员换上新衣和新鞋,铺上崭新的棉被,有的抱来劈柴,架起铁锅,要为他们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蛋糕店的两位老板已提前到来,在她们的巧手之下,一个足有4公斤重的大蛋糕即将完成。除了水果和鲜花,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蛋糕中间“新沂”这两个大大的红字。

中午12点,开饭时间到了。身着新衣新鞋的受助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或搀扶下走进餐厅,像小学生一样,围坐在一张张餐桌前。看到眼前的蛋糕,他们虽无法表达,脸上却带着一丝惊奇。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吃过蛋糕,更不明白吃蛋糕是什么意思,有的下手就抓,直接把奶油涂到了脸上。

然而王岩却清楚,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这块属于全体新沂人的蛋糕,份量有多重,这场特殊的生日会,多么有意义。

因为,全面奔小康,一个不能少,既要带上“他”,也要等着“你”!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