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贾汪区荒山造林工程扫描:石上种茂林 荒山披“绿衣”
2020-12-07 15:38: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记者 蒋新会

虽然时至冬季,寒气袭人,但站在徐州第一高峰——贾汪大洞山省级森林公园的主峰,放眼望去,远山近峰,如墨如黛,好似一幅美丽的生态山水画卷在泉城大地绵延开来。

近年来,贾汪全区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转型,集中精力大打生态修复翻身仗,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昔日的“煤城”变成了“绿城”,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51%,位列全省县级第五名。绿色,成为贾汪的主色调、新印象。

贾汪全境原有283座裸露荒山,植被生存环境极差,大洞山是裸露荒山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贾汪积极向荒山进军,硬是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建成大洞山省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

引水背土

誓把绿化蓝图绘到底

12月5日上午,在大洞山主峰陡峭的西坡上,百余位植树工人正在挖掘树坑,他们每两人一组相互配合,一个拿镐刨挖,一个拿铁锨铲除泥土和碎石块,挖掘中遇到大石块,就用撬棍撬起来推开,虽然气温不高,但工人们脱掉棉衣,干得热火朝天。记者了解到,他们是一群来自山东台儿庄张山子镇的工人,每一组工人每天能挖掘20多个树坑。

“从11月23日开始,每天保证百余位工人植树,因为这时候水分蒸发少,树木成活率比较高,公司承包了大洞山一个标段300亩的补植绿化提升任务,要栽种侧柏35000棵、女贞15000棵,月底差不多就能栽种完成,剩下的就是养护工作了。”在植树现场,江苏景道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高中国介绍说,在这么陡峭的石头山坡上植树造林不容易,最困难的是水、土。水要经过三个水泵接连提升,把水抽送到蓄水池里,然后再分向各个山头浇灌,而土因为无法用机械运输,就需要工人背土上山。

“山顶上因为缺水干旱,所以大都栽种侧柏树种,这种树的特点就是耐寒、耐旱、抗盐碱,根系浅,寿命长,在平地或贫脊的山地上都能生长,是一种良好的生态树种,有抗烟尘,抗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作用。”贾汪区大泉街道办事处农技中心工程师李兆杏告诉记者。

说起大洞山上植树造林的历史,李兆杏如数家珍。“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跟着老师和家长到大洞山上种树,国家号召向荒山进军,贾汪区上下都动员起来。当时主要是雨季造林,干旱的时候还要往山上挑水浇灌。十多岁的小学生每人发一捆树苗,一个人每天能种将近100棵柏树苗。”李兆杏是大洞山南麓的鹿楼村人,他从18岁工作时起,就是做林业果树等绿化工作,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荒山造林经历。大洞山从荒山秃石到如今的郁郁葱葱,李兆杏是贾汪石上种出茂林、荒山尽披“绿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进军荒山

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

贾汪多山,283座大小山头占据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石灰岩山体无土缺水,植被难以生存,至2010年底尚有2.7万亩童山斑秃荒芜,面积居全市第二。

2010年底,徐州市“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全面启动,贾汪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全面打响了荒山绿化攻坚战,决心四年内让绿色覆盖全区每一座荒山。

“2011年初到2014年春,共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荒山绿化2.7万亩,另提升绿化3000亩。10000余名造林大军从严冬一直坚守到酷夏,攻克百年大旱、路水电种种难题,引水上山200多万方,调运客土20万方,开挖树坑450余万个,栽植侧柏、女贞、乌桕、五角枫、臭椿、刺槐等乔木450余万棵,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等花灌木和球类132万株,在30000亩石头缝里绣出了一片绿色的森林,书写了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善于落实,乐于奉献的‘贾汪区进军荒山精神’。”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贾汪分局副局长王春玲告诉记者。

近年来,贾汪区以统筹城乡林业发展为主线,大手笔实施了城市、农村、通道、湿地、荒山五大绿化工程。采取“城郊播绿、见空插绿、依路布绿、破墙透绿、围城植绿”相结合,打造城市“绿化群”“林荫网”,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居住适宜的生态园林小区,按照区抓国道、镇抓省道、村抓乡道的责任体系,启动“有路必有树,两侧树成荫,视线无荒山”的通道绿化工程,全区3000多公里长的道路、河道绿化率均达100%。坚持国土绿化与城乡综合治理、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村组相结合,全区建成生态绿化示范镇6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生态新村100余个,辐射农户6万余户。

造管并重

齐奏绿色和谐畅想曲

为破解林业发展资金瓶颈,贾汪区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投资”的多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共建、捐建、认养等形式,近年来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0亿元,募集捐款1000多万元,全区每年每人义务植树都保持在5株以上,尽责率均超过95%。

同时,狠抓林政执法、护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切实巩固绿化成果,连续16年获得全省护林防火先进称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100%,火灾成灾率为零。

记者在大洞山景区采访时,碰到了护林员何中哲,老人今年70多岁,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是贾汪区大泉街道固岘村人,离大洞山很近。他告诉记者,他从原来开山种地,到后来的护山造林,一辈子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以前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最多是长些茅草,你看现在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树林,变化真是太大了。”何中哲老人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也曾跟着大人们一起植树,眼看着从小树苗到如今侧柏的树径都有30厘米粗,山林越来越茂盛,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亲眼见证荒山成林海,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何中哲十分自豪。既要种好树,更要护好山,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不能有任何的损失,每天早晚何中哲都围着山转,遇到上山的游客和行人,会主动上前宣传防火知识。

一片片绿洲在扩张,一条条绿带在延伸。贾汪人就是这样醉心于绿化,投身于创建绿色森林城市的大潮中,让满眼绿色,成为山水贾汪的亮丽名片,成为推进贾汪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水源泉。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