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李梦虎 于珑
“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咱们大伙的参与。父老乡亲们今天别忘了用实际行动给文明创建打卡哟!这几天五段村的环境挺好的,其他村庄咱也别落后。今天下午,我将到几个村庄去转转,到老乡们家里讨杯茶喝!”11月23日一大早,沛县五段镇党委书记张兴浩的“视频号”刚更新了内容,就火了一把:欢迎书记到我们村里转转;书记你的“沛普”说的还不孬来;说群众语言,接地气、冒热气,我是六段村的村民,书记我也关注了你,成了你的粉丝,哈哈……
如今,拍摄一段小视频,发布在自己的个人“视频号”上,然后再转发到“朋友圈”里,成为沛县五段镇党委书记张兴浩的一个新的工作习惯。每天到“百姓朋友圈”里打卡,成为张兴浩做群众工作、基层工作的一大法宝。
说起自己的“视频号”,张兴浩告诉记者,开“视频号”的时候,只是感觉好玩而已。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心情。起初拍摄的短视频和其他内容,多数是“生活琐事”。
对于短视频“威力”的认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随手一发”。在疫情期间,张兴浩连夜到村庄和卡口调研疫情防控工作。他发现对于疫情的严重性,以及疫情的预防知识,当地的父老乡亲还没有正确认知。比如,防疫卡点设置之后,一些群众还是“哭着闹着走亲戚”,卡点值勤人员不得不苦口婆心劝说,而效果还往往不好。
如何让父老乡亲理解防控、支持防控、参与防控?无疑,做好宣传工作十分必要。而作为一个镇区,又没有“自己的媒体”,如何宣传?这个时候,张兴浩想到了短视频,总书记不是说要“媒体融合”吗?“媒体融合”的要义就在于“群众在哪里,宣传就在哪里”,而短视频就是很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于是,张兴浩尝试着录制了一段关于疫情防控的短视频,以“五段镇党委书记的名义”在朋友圈发布出去。为了扩大效果,他还发动镇村干部转发了这则短视频。
“有心插柳”真的“柳成荫”了。防疫短视频发布后,在五段人的朋友圈火了起来,村民不仅自己点击观看留言,还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有人在转发的时候,还更换了标题《咱们大五段的党委书记成网红了,快来围观呀!》。这则短视频对于群众“看清疫情”发挥了不小作用。
尝到甜头的张兴浩有了新的想法:干脆就用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做基层工作吧!张兴浩还像模像样地给自己的短视频内容搞了个“市场定位”:目标粉丝是五段群众;视频形象是“邻家哥哥”;内容录制为不加修饰的视频,话语使用当地方言。为了能更像“邻家哥哥”,张兴浩“出镜”的时候,选择的都是便装。为了把“五段方言”说好,他还专门和当地的村组干部进行了交流,尽量让“百姓方言”更地道、更纯正。就这样,一个“邻家哥哥式样的党委书记”通过“视频号”家喻户晓,成了当地群众朋友圈里的网红。
在沛县创建文明城市期间,张兴浩发布的“文明倡导视频”,营造了浓烈的创建氛围。
张兴浩告诉记者,在基层工作,你不能有“官架子”,而是应该多些“群众味”,你应该是“邻家哥哥”“邻家大孩”“邻家大侄”“邻家大兄弟”。你距离百姓有多近,百姓就会距离你有多近。
眼下,张兴浩正在做另外一件事情: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用微信号、视频号,添加更多村组干部、父老乡亲,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朋友圈”。张兴浩解释说,我能看到“百姓的朋友圈”,就能更好了解百姓的困难事、烦心事,便于以民为本解决问题;百姓能看到“干部的朋友圈”,其实就是最好的监督,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在百姓监督之下,就能更好约束自己。而且这种互动,能够了解更多真实情况。
党委书记“视频号”,扩大干群“朋友圈”。做基层工作,需要接地气、带露珠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