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日前,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出台了相关决议。该规划对进一步加强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徐州是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两汉文化享誉海内外,军事文化久负盛名,建筑风格承南袭北、南北融通,城区布局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格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统筹把握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珍惜传承城市文脉,着力塑造“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城市风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科学合理的重要法定依据。本次规划系统梳理了徐州历史文化的价值与特色,将其总结为“两汉文化、战争文化、运河文化、工矿文化和山水营城文化”。明确了“全面保护、真实保护、完整保护、合理永续利用”的保护原则,即:保护徐州特有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和文化景观,延续名城整体风貌及历史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保护真正的历史遗存,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对历史遗存进行抢救、修缮;通过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功能更新、环境设施的改善、激发街区活力,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新一轮规划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明确了主要保护目标:拓展保护内容,丰富保护对象,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厘清名城价值,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历史整体价值和风貌;梳理地域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城市地位,以名城保护为引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关注居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规划还制定了包括内容体系和空间结构在内的保护体系。内容体系包括山水形胜、大运河徐州段、古镇古村、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大类。市域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点、两带、三区”。“一城”是指历史城区及其周边文化遗产核心聚集区;“五点”为丰县、沛县、新沂、睢宁和邳州五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集中点;“两带”为黄河故道文化带和大运河徐州段文化带;“三区”为环丰沛历史文化遗产片区、环中心城历史文化遗产片区和环骆马湖历史文化遗产片区。规划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提出具体明确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
记者翻阅发现,规划对保护内容着墨颇多。以“历史城区的保护”为例,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是北部以古城墙为界限,南部包括户部山、兴化寺及周边地区,按照“整体协调、重点保护”的原则,保护历史城区的城址环境、历史格局、风貌特色、建筑高度、重要景观视廊等,重点研究了历史文脉对历史城区文化要素的串联作用。规划同时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的思路,近期实施重点和实施保障措施。
市人大常委会在决议中指出,此次规划的编制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与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明确了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切实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有利于进一步彰显我市历史文化特色,有利于科学指导编制各类保护规划、整治修缮规划及城市设计,有利于政府财政投入更加精准高效。规划经批准后,要广泛宣传,认真组织落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功能的整合,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