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匠心传承,让传统文化绽放质朴暖意
2020-10-29 09:37: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世界再嘈杂,手工艺人依然平静似水。在喧嚣中,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

在云龙区,就有这样一群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们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解锁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对话密码,穿越时空与作品对话。

户部山里的艺术生活

探访位于户部山的徐州民俗博物馆,巧遇天空飘起小雨,置身于馆中,给人一种美妙的朦胧之感。

入口处的徐州香包非遗展示馆,陈列了数十种造型丰富、技法精巧的香包作品,从平面香包到造型香包、软雕塑香包,这些寓意吉祥、制作精巧的香包的制作者正是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宋波。

“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因为她,我学会了编香包。后来就一直在做,从来没有落下过。”如今已经60岁的宋波潜心钻研香包工艺数十年,一提到徐州香包,她便滔滔不绝。“徐州香包历史悠久,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汉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香包的制作工艺了。当时的香包是用高级锦绣做成小包,里面加入艾草、雄黄、苍蒲等香料来制成的,主要是为了防蚊蝇等害虫的叮咬。而经过2000多年的改进与发展,从最古老的‘虎头娃娃’,到现在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种类的香包,徐州香包的转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香包人’的传承与智慧。”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宋波说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人们了解这个行当和这门技术。目前她带了10个徒弟,会定时来到馆里学习。此外,宋波还深入社区、校园等地,为大家上公益课,她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去关注“徐州香包”,关注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她对“徐州香包”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作出的贡献,徐州民俗学会和徐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向她授予了“徐州民俗文化贡献奖”。

告别宋波,在户部山古民居边走边逛,不知不觉来到翟家大院玉明石画轩,仿佛置身于石头的世界,一位白发长者正在一方书桌上默默进行创作。

驻馆民俗艺术家张玉明,今年68岁。据介绍,他自小酷爱艺术创作,鹅卵石、玉石,甚至蚌壳都成了他的“画纸”。多年来,他在石头上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鲜艳欲滴的花卉植物。更让人称绝的是他擅长因“形”作画,就着石头本身的形状纹路构思、造型、着色,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民俗艺术家的巧思。

玉明石画轩内陈列了上百块造型各异、精巧绝伦的石画作品,站在一樽以蜗牛为主题的石画前,来往游客啧啧称赞:“太逼真了,就像活的一样,真是大开眼界!”

为和徐州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石画作品,张玉明特别研究了车马图、兵马俑等图案造型,而这些两汉文化的石画作品还真的特别受到外地游客和国外游客的喜欢。“游客都喜欢带走具有旅游地本土特色的东西,所以这些石画特别受欢迎。”

谈到未来,张玉明表示,要传承和发展好徐州石画技艺,向国内同胞和外国游客展示徐州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民间艺术瑰宝。

“绣球”与香包带动发展致富

“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家住子房街道圆梦社区居民郭贯男就是制作绣球技艺的佼佼者。她不仅通过手中的绣球、香包工艺很好地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带动一批困难群众学习工艺,脱贫致富。

郭贯男从十几年前开始学习和制作绣球,由于制作精美、面料独特,郭贯男制作的绣球让“徐州绣球”的名气越来越响,慕名而来购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在金钱和利益面前,郭贯男却始终保持着纯朴的性情,热心各种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富有爱心的郭贯男积极参加云龙区红十字会组织的义卖活动,没想到,她拿出的几十件作品,没出社区就被抢了个精光。

郭贯男说,自己的绣球、香包手艺名气越来越大,离不开子房街道和圆梦社区的大力支持。为带动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民间艺术,圆梦社区孵化出来的一支民间组织——云龙区民间艺术协会,由郭贯男担任负责人。每到周末,十几位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由郭贯男传授制作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制作绣球、香包,郭贯男还免费向一些下岗工人、孩子教授制作技艺。同时,她还和一些民间艺人筹备成立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商会,共同发展推广徐州的民间艺术瑰宝。“各地此前都有很多民间艺术的协会,但徐州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商会,在全国还是第一个。”郭贯男表示。

郭贯男不仅交会了学生们技巧,还带领着“学生”一起致富。她开了网店,有很多厂家、商场会给她下订单,她就带着订单需要做的物件到课堂里,手把手教会学生,让学生一起做,跟大家一起分订单的钱。有一位名叫李芳的学生说:“因为在家里要照顾孩子,没有时间出去工作,但跟着郭老师学习做手工艺品以后,现在一年可以赚到2到3万元。”郭贯男的学生们还会做抖音直播带货,将他们做的手工艺品放在网上售卖。一年两三万元的收入,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对于之前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

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带着学生脱贫致富,郭贯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级传承人,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持续、更好地传承老祖宗的手艺。

让文化之风更温润,给民间艺人一方成长和创作的土壤。拥有光辉历史的民间艺术和一大批民间艺人,必将成为“文化云龙”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永动引擎。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