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2020-10-28 10:21: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陈家振观察羊的生长情况。 徐报融媒记者 谭歌 摄

◎徐报融媒记者 郭依足 蔡思祥

“工厂化养羊解放了劳动力,一个人养2000只羊不再是问题。”10月24日,徐州丰县梁寨镇标准化养羊车间内,年逾六旬的陈家振向记者介绍他培育的苏湖肉羊新品种,如数家珍。这名外表朴实、头脑机敏的“农民羊倌”,是远近闻名的“苏北羊王”,近日获评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

很难想象,右腿残疾的陈家振与两名同事喂养了5000多只羊。他创办的羊场成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场、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为农民提供产供销及平台技术服务,在周边地区带动了一个10亿元的养羊产业。

羊圈里走出的『羊教授』

常人走一步,他要走两步,别人一步70厘米,他只能迈40厘米。三岁那年,小儿麻痹症使陈家振右腿终身残疾,这也注定接下来的人生道路,陈家振要比常人付出的更多。

陈家振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初中毕业考试名列前茅,却因残疾无缘高中。19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去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

那时,专业书籍奇缺,陈家振反复打听,得知附近宋楼村一位老兽医有专业的兽医书籍,于是便拄着拐杖,独自步行十几公里上门求书。看到一瘸一拐、满脸汗水的陈家振,老兽医被深深感动,把收藏的16本兽医书籍倾囊相借。

借来的书总要还的,很多知识看一遍看不懂。怎么办?抄!除了白天工作,陈家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抄书。16本书,约800万字,陈家振抄了一年多。有了理论知识,加上实践锻炼,陈家振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我当时的一句玩笑话,让陈家振做出了亲自养羊的决定。”村民陈家光回忆说,1998年的一天,镇政府举办了一次畜牧知识讲座,中场休息时我对陈家振说,“你空对空的讲,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给你一群羊,你不见得能养活!”

尴尬中的陈家振不服气,他开始亲自养羊,从开始的二三十只发展到现在5000多只,从废弃院落发展到工厂化养羊,陈家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一干就是23年。

走进陈家振的徐州苏羊羊有限公司,院内绿植郁郁葱葱,一排排标准化养羊车间掩映在绿树丛中,全自动的饮水、喂食系统让羊吃上了“自助餐”,自动清粪让羊舍内干净整洁。

在自身发展和为本地养羊户服务过程中,陈家振靠钻研和智慧解决了养羊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从引进新品种到胚胎繁殖,从牧草种植到非粮饲料利用,从羊病治疗到程序化免疫,从规模化到自动化、精细化养殖,陈家振先后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市科技项目9项,出版了3本著作,发表了87篇论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9项,荣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被江苏省人社厅批准为农技推广研究员,成为羊圈里走出来的“羊教授”。

二十多年专注做一件事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风险大,受到市场与疫病的影响,不少养殖户往往半途而废。尽管陈家振的羊场二十多年来屹立不倒,但养羊之路可谓坎坷丛生。

首先是羊的口粮问题。丰县虽是养羊大县,但地处黄淮平原,人均只有1.4亩地,没有放牧场所,千家万户只能用田间杂草、树叶养羊,一直形不成规模。1998年陈家振利用家里废弃院落开始养羊,从开始的20多只发展到80多只,羊多了,草的问题就出现了。一只羊一年要吃一千斤草,八十只就要八万斤的草。

从哪儿弄草成了最难的事儿。刚开始陈家振一个人割草就行了,后来两个人拼命割草也不够吃,割草养羊的路根本行不通。没有办法,陈家振跑到北京买来多花黑麦和美洲狼尾草牧草种子,承包了农户100亩土地,让家人帮他种植。之后陈家振挂牌成立了徐州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筛选出十余个好品种向社会推广,他的圈养羊数也从80只一下发展到600只。在他的带动下,全县30只以上饲养大户迅速发展到一万多户。

要想把规模扩大到千只、万只,仅靠牧草种植解决饲养是远远不够的。丰县是大蒜、苹果之乡,当地人视为废弃物的蒜皮、蒜秸、苹果皮、秸秆,在陈家振眼里成了“宝贝”。他研制出来20种配方,全程自动化配置,制作出全价颗粒饲料自动投喂,羊儿们爱吃,既解决了规模化养殖的问题,又消化了农田废弃物近万吨,拉动当地农民亩均增收二三百元。

2014年,羊小刍兽疫传染病暴发,养羊业出现十年一遇的低潮,附近养羊大户倒闭三分之二。生死存亡关头,陈家振带领大家积极做好防疫,同时进行羊肉深加工,开发枸杞羊汤、红烧羊排等羊肉熟食,抗住了市场风浪。

从几十只到几百只,从上千只到万只的规模养殖,陈家振不断提出新梦想,不断激发自己的超越力。从2005年陈家振将工业化理念应用于肉羊养殖,对关键技术进行了10年的攻关,形成了工厂化养羊技术体系,节省土地60%。这套技术如今已推广至国内6个省30余个县市,新建养羊车间近60万平方米,新增养羊300余万只。

全力兑现自己的承诺

“我没有养过羊,对养羊是个门外汉。你能不能教教我?”丰县新闫楼村村民李峰涛前些年在外打拼,有了一点积蓄,想养羊又怕弄砸了,内心忐忑不安,陈家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手把手把20多年的养羊技术教给你。”

2012年,李峰涛在他的鼓励下,羊场开张了。陈家振和场里的技术人员经常去他那里,提供技术、饲草、兽药、设施等方面服务,基本上随叫随到。“8年多了,他从未收过我一分钱咨询费,甚至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在我这里吃过。”李峰涛感慨地说。经过努力,李峰涛的羊场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达到600多只,年收入十几万元,成为附近闻名的养羊大户。

“在家里不知干什么好,就去陈叔那里学养羊吧。”众多养殖户中,赵鹏和陈家振格外投缘,称得上是忘年交。赵鹏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工作不太理想,2018年4月返乡创业,在陈家振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养羊技术,走上规模养殖的致富路。一个下着毛毛雨的夜晚,赵鹏家有头羊因接生困难敲响了陈家振的门。天黑、夜冷、风大,陈家振不顾家人的劝阻,拖着一条病腿,到了赵鹏家中,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干了起来,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中午,终于使羊转危为安。

经常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愿意热心帮助这些养羊户?不怕羊养多了不值钱吗?”陈家振回答,“独木不成林,大家一起做,才能把羊产业做大做强。”而作为深知农民疾苦的老党员,他从小就立下了“养活自己,奉献社会”誓言,并用一生全力兑现自己的承诺。

“年轻人是农村的未来,我想通过一个个赵鹏这样的典型,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农村大有可为。”在陈家振的带动扶持下,先后有2100多名农民走上了规模化养羊的致富之路。

陈家振在国内成立了首家羊业科技超市,开展一站式服务。5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24期,接待咨询来访者7760人次。他还面向周边地区举办科普大集,进村入户送疫苗、送饲料,接受养羊知识普及的农民达到1.4万人次。

在和记者交谈中,陈家振时不时蹦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名词,他的大屏智能手机上有四个标准化养羊微信群,每个群有四百多人,他每天要解答各地养羊户的咨询问题。目前,他正在规划试点无人养羊、智慧养羊模式,他说:“我愿意为农民蹚路,让科技造福更多养羊户。”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