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吉老人回忆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 徐报融媒记者 陈艳 摄
◎徐报融媒记者 肖慧 通讯员 李明明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当年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亲历者如今已成耄耋老人,10月22日,记者在民怡园小区采访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徐州市军休一所退休老干部、今年88岁的周长吉老人。
70年前
父亲驾着马车亲自送他去当兵
笔挺的绿军装,胸前佩戴着3枚金灿灿的纪念章,虽已是白发苍苍、年近九旬,但周老依然思维敏捷、谈锋甚健。当天,周老刚随军休所的同志去睢宁参观游玩回来,听说记者要来,特地换上心爱的军装,戴上珍藏的纪念章。
“1950年,毛主席号召全国青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正上中学的我报名参军,父母都很支持我,我记得是父亲驾着马车把我送到了接兵的地点。”谈起70年前的往事,周长吉依然历历在目。周老介绍,他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贫苦农家,父亲靠给地主种地和卖豆腐维持生计,他是家中长子,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周长吉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牵着他的手去讨饭。
虽是家中独子,但周长吉的父亲听说儿子想去当兵,保家卫国,认为这是光荣的事,于是亲自把他送到了部队。
“当时我军与美军的装备有很大差距,美国已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军事装备,而我军还是小米加步枪。我入伍后,部队正要选送一批青年入军校培训,学习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我被选上,进入当时的东北军政大学,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步兵学校学习。”周老介绍,自己是1950年11月入伍的,入伍后就被送到了军校学习,在军校学习了近两年后,被送往朝鲜战场。
周老记得,在入朝报到的军车上,敌人的炸弹在路上一路投掷,有一枚炸弹就在车边炸响,把车震得骤然弹起。驾驶员下车询问情况,所幸没人受伤,也没人表现出丝毫恐惧,大家齐声说:“继续前进!”
到了朝鲜战场后,周长吉被安排做战勤参谋工作,主要负责战前的排兵布阵、检查弹药、人员等工作,成天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在金城反击战中,周长吉有一次被安排带着几名部队文工团的队员去前线慰问,敌人的一枚炸弹就炸响在他的脚边,所幸并未受伤,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继续前行。
还有一件令周老终身难忘的事情,激励了他一生。刚入朝不久,有一次他被安排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的皮定均首长送文件,因为在军校接受过专业训练,年轻的周长吉标准的敬礼军姿给军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周长吉回答:“毕业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步兵学校。”军长又问他会喊口令吗?周长吉当即喊了“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几个军令,首长很高兴,鼓励他作为一名军校毕业、受过专门训练的军人,要学以致用,为我国当时还较落后的军事面貌作出努力。
“这番话被我记在了心里。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要管用……”从此后,周长吉更加努力工作,并立了三等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长吉被安排到坦克预备学校做教员,1957年来到了徐州坦克二师,一直从事教员工作,后来做了教导队队长,直到退休。
退休后
坚持创作红歌歌颂新生活
退休后的周长吉,活到老,学到老,他重拾年轻时爱好的音乐,自己作词作曲、自己演唱原创歌曲,一共创作了40多首歌曲。由于这些歌曲都是以歌颂党的事业、反映群众幸福生活为主,又参加过大大小小近百场演出,老人因此成为军休系统知名的“红歌老人”。
采访时,周老拿来一本装订得十分雅致的作品集,他把自己1998年以来创作的歌曲都记录了下来,打印成册。这些歌曲题材多取自于生活,有反映喜迎十八大召开的《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有歌颂干休所生活的《歌唱我们的干休所》,有回首自己生涯的《我的美丽人生》,还有北京申奥时创作的《我为奥运喝彩》……
“写歌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表达,我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所以我天天都想唱歌。”说着,周老大大方方地清唱起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我老汉今年八十八,天天都是笑哈哈,如今我能赶上这新时代,算我老头有这份好福气,好福气……”周老每天午休后,都要弹琴、唱歌,最新的一首歌就创作于一周前。
也许是得益于经常弹琴唱歌,心情舒畅,周老的思维依然很活跃,多年前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周老回忆,自己的音乐爱好源于中学时代,当时他就爱唱歌,学校里排演歌剧《白毛女》,他当时被选扮演杨白劳。后来,周长吉在学校里还担任了文艺部长,被学校选送沈阳学习了40多天的音乐理论,这为他日后创作歌曲打下了基础。
周老如今虽已是88岁的高龄,但仍坚持参加军休所的各种活动,他是军旅之声艺术团的骨干,也经常参加社区的文艺活动。老人每天晚上坚持看《新闻联播》《海峡之声》等电视节目,关注时事,关心政治,他感慨地说:“我的一首歌里这样写的词,‘我生在铁蹄下,泡在苦海里,三座大山压得我没法求生,多亏了共产党才解救了我……’有生之年,只要我还能动,还能写,我就要一直写下去,唱下去,歌唱这新时代、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