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铜山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0-09-02 09:32: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通讯员 魏朝星 尚庆迎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8月18日上午,来自铜山区房村镇的21名贫困儿童在镇青年志愿者的陪伴下,走进了宫品果品合作社、芙蓉园。同学们通过走网红桥、荡舟荷花湾、采摘皇冠梨等活动,感受了家乡美、体验了农事乐、增强了自信心……

活动中,镇团委书记董雪梅还把爱心企业直播义卖的21000元助学款发给了这些困境学生。休息座谈时,同学们围成一圈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长大后更好地回报家乡和社会。他们自信的模样,令人感动。

房村镇青年志愿者为困境儿童送温暖是铜山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铜山区瞄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极探索机制保障,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196场,参与志愿者21万人,受益群众30余万人,切实把“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的机制落到实处。

群众在哪里服务体系就建到哪里

8月24日上午,黄集镇农贸市场王永、耿继霞夫妇的菜摊前顾客络绎不绝。说到蔬菜生意为什么越做越红火,这两口子说:“以前总觉得那些文明实践中心户的牌子是挂给人看的,可自从接触了中心户卜祥俊,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中心户是做实事的,是给咱老百姓解难题的!”

原来,黄西村村民王永、耿继霞夫妇有三个孩子上大学,加上耿继霞常年打针吃药,开销全指望菜摊收入。由于摊位太小、经营品种不全,始终入不敷出,一直盼望能扩大摊位面积。去年入秋,他们抱着“有枣无枣打一杆”的心理,找到住在市场旁边黄西村退休干部、文明实践中心户卜祥俊,要求找个大摊位。在老卜的帮助下,王永、耿继霞夫妇俩很快如愿以偿,如今一年收入接近20万元,不仅脱掉了穷帽子,还添置了浴霸、冰箱、液晶电视……新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群众在哪里,就把服务体系建到哪里,这是铜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个鲜明导向。去年,铜山拿出970万元,采取奖补方式,实现全区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整合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各类载体,实现功能提档、共用共享,强大了文明实践主阵地。目前,铜山已形成“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实践体系,使之真正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互动式的基层综合平台。

疫情防控期间,铜山直接把志愿服务点建在战“疫”一线。全区共组建1262支战“疫”志愿服务队,近2.5万名志愿者参与入户排查22万人次,参与卡口值守、街道巡查、健康宣传、消毒60万人次。无名山社区志愿者周书珍拿着扩音喇叭,深入宣传防疫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网红大妈”。

在加快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全区志愿服务组织又转型“跑腿团”,当起“网格员”,化身“店小二”,帮助农副产品销售和企业排忧解难……如今在铜山,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人居环境建设,无论是生态环保,还是邻里守望,有群众的地方就一定有“红马甲”的身影。

需求在哪里,

服务项目就延伸到哪里

月嫂课堂开课啦!8月的上旬,房村镇林场村的月嫂培训课迎来了一批不顾酷热的“学生”!婴儿护理、产妇护理、营养配餐,老师讲得详细,“学生”听得认真。

“以前条件差,坐月子有很多误区。现在要相信科学,跟着老师学习学习,将来不能再让女儿、儿媳受苦了!”在讨论中,村民张春燕说,“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太大了,不仅可以帮儿媳妇坐个科学的月子,今后还多了一条求职挣钱的路。我们缺什么,村里就送什么,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太好了!”

“月嫂培训”仅仅是铜山区35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一个。铜山从群众“关心事”“贴心事”“烦心事”“良心事”入手,按照“到村、进户、见人、走心”的要求,多种渠道问需于民。今年以来,已精心设计“四点半课堂”、“爱心托管班”、“365”日间照料、“读读书吧”、“七彩假期”“圆梦微心愿”、“法润铜山”、“科技铜飞”等志愿服务项目350多个。

为保证活动常态化开展,铜山创新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四个一”工程,规定区级机关单位每月要赴基层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和一次单独活动,实践所每半月开展一次活动,实践站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不仅在满足群众一般性需求上做文章,铜山还在满足各类弱势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上下功夫。针对全区500多名孤儿,实施“铜山妈妈”双牵困境儿童志愿行动,全区一千余名女党员与566名困境儿童一对一、多对一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去年以来,“铜山妈妈”志愿项目还被列入铜山为民办实事工程,并配套100万元财政资金。

张集镇二陈村推出的“爱心冰柜”,马坡镇大新庄村实践的“爱心托管班”,新区街道实施的“千米同心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铜山的志愿服务正在悄然变化。

长效在哪里,

服务机制就探索到哪里

每月9日,是“爱满汉王”志愿服务总队的志愿服务日,已雷打不动坚持一年多。

每逢这一天,汉王镇的43支志愿服务队队员集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大家戴上志愿者徽章、重温志愿者誓词、解读一段新思想、分享一个好人故事、喊出“爱满汉王,我们在行动”口号、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

“汉王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普遍不图任何回报,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但也要看到,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让志愿服务常态化、大众化,不能仅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应依靠制度保障。”汉王镇宣传委员胡苏蓝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探索制定了‘青春银行’、‘雷锋存折’和‘星级评选’等褒奖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为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破解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瓶颈,铜山区颁布了《铜山好人奖励办法》《铜山区志愿服务奖励办法》,开展了五星志愿者评选,开设了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的公益银行,对铜山好人、道德模范和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组织和优秀项目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日常化地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项目和个人进行宣传推广,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新风尚。目前,全区已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570支,注册志愿者30多万名,志愿服务从“游击队”一跃变成“集团军”。

走进潘楼村,只见绿水绕村,粉墙黛瓦,犹如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这个村的志愿服务,已由过去的关爱老人延伸到关注困境儿童、帮扶困难群众、常态疫情防控等方面,注册志愿者也由当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700余人。

身为村里人,服务村里人,影响村里人。村志愿服务队员吴远远说:“如今,这些悄悄的变化,离不开村里十星评选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把志愿服务作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的重要参考,有效地提高了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在志愿服务广泛深入开展的同时,铜山区全域推广潘楼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经验,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持续开展各类好人评选,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铜山大地蔚然成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来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做群众工作村干部跑断腿,效果还不好,现在,志愿者经常深入群众,村里的一些工作有他们帮助发动,群众很快就能动员起来。”柳泉镇高皇村支部书记吴学军,对村风民风的变化很是感慨,“前几天,周忠雨、王玉彬等十几位群众主动找到我,要求出资设立高皇助学基金。成风化俗,向上向善。如今,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农村的工作也更好干了。”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