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4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赵超 胡以传)8月11日,新沂市合沟镇马场村“油改电”农田灌溉项目建设完成送电,这是新沂供电公司今年完成的第500户“油改电”农田灌溉项目。作为该公司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之一,该项目每年可实现电能替代电量近100万,相较与以往用柴油机打水灌溉每年可节约成本120万元,大幅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全市完成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新沂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沂供电公司分别从“电网建设、产业发展、互惠互利”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市人民“保电护航”。
加大投入 提升“输血”能力
“现在干啥都需要用电,要是没有电,别说致富了,生活都难。现在好了,许多企业不请自来,不出家乡就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别提多美了!”正在墨河皮草城工作的刘女士挥动着手中飞舞的针线露出了满意地微笑。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增加百姓收入才是硬道理,而稳定地电力供应,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该公司坚持电网发展“支撑产业功能”和“保障民生功能”并重,不断加大农网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居民用电环境,提升农村地区发展“输血”能力。
棋盘镇位于新沂市马陵山西麓、骆马湖东畔,该镇以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新型社区三大板块为主线打造了田园综合服务体,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能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该镇产业发展的正常供电,该公司不断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聘请了国内一流设计单位为该镇量身定制了配电网建设方案。针对夏季大风、短时雷暴雨较多的情况开展了“差异化”设计改造,保证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供电能力,通过加装400余台分支开关、1100余台故障指示仪,解决了该地区供电电压不稳等问题,为地方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寻方问药 提升“造血”能力
阿湖葡萄产业园、时集水蜜桃集中种植区、棋盘社区民宿......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供电所+贫困村结对的方式,对全市重点贫困村进行点对点帮扶。根据各村的资源条件和脱贫能力,制定符合其“个性化”“精细化”的脱贫之策,引导贫困村依托乡土资源就地取“财”,帮助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建立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发展体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产业”。
大山梨是瓦窑镇大山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多年来却没有走出当地为百姓脱贫致富。得知这一情况后,、该公司委派瓦窑供电所副所长葛浩到瓦窑镇大山村任“第一书记”,驻点帮扶,为村民积极寻找“致富路”。
通过倾听果农和周边群众、走访部分返乡群众,葛浩带领乡亲们迅速开展市场化分析和品牌化研究,第一期拓展“大山梨”120亩项目规划迅速落地。种植形成规模后,葛浩又想着为村民打开销路。为此,他跑遍了徐州地区大大小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利用“直播带货+微信发动”的方式打开线上市场。有了固定的销路,形成了“产业链”,村里脱贫致富就有了自我“造血”功能。如今,“大山梨”已经成为大山村对外一张闪亮的名片。
注重效率 提升“回血”能力
推进能源替代,探索脱贫新路。该公司利用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时机,在城乡地区广泛宣传推广“煤改电”、“油改电”、“电烘干”等产业扶贫项目,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借助放宽农村农业用电权限、助力乡村振兴的东风,让所有有条件、有意向的群众都能插上“以电致富”的翅膀。今年4月份以来,该公司6家基层供电所相继为3170余户种植、养殖、家庭作坊等工农业用户开通了“绿色通道”,把“电”送到了用电现场最后一米。
“我们吃柴油机的苦真是太多了!”今年3月初,位于邵店镇的“江苏省农垦集团”生产主任杨志刚深有感触地说道。据他介绍,农忙时期,柴油机连轴转超负荷运行,因此经常出现损坏和老化的问题,不光影响生产,还增加了工作负担,产生巨额生产费用。仅去年,他们就更换了三台老化机器,耗资近万元。3月末至5月初,新沂供电公司两次协助该公司拆掉了柴油机发电设备,安装300安无功补偿器5台、50千瓦电动机5台,解决了5000余亩农田种养殖引水灌溉的问题。
“油改电”“粮食电烘干”“电鱼塘”等一系列综合能源服务和电能替代项目的推广,使新店、港头等原本当地的经济薄弱镇的村集体产业和农民粮食生产等工作尝到了甜头,也为产业发展开拓了新天地。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采取建强农村电网、定点帮扶等方式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电保姆’,继续探索扶贫攻坚与扩大公司综合能源服务、电能替代工作的结合点,在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同时推动公司不断发展。”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徐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