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7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仲夏时节,穿行于雨后的贾汪乡村,处处景色宜人,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山水相映、乡愁甚浓。2018年以来,徐州市贾汪区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考虑山水、产业、文化等要素,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全力打造不一样的乡村风情。
综合整治 让乡村环境靓起来
开展环境整治、健全垃圾收运体系、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河湖治理……近年来,贾汪区聚焦农村民生短板,出台《贾汪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特色田园、美丽宜居、整治达标”三种类型,以“通、净、绿、亮”为标准,全面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
针对村庄周边、居民房前屋后的“三堆六乱”等,按照“六无”标准,集中开展“大清扫、大清理、大拆除”。各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城乡社会化保洁和垃圾收运体系一体化”。
小厕所折射大文明。贾汪区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推进,按照“统一规划、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快三格式无害化户用厕所改造,在保证每个行政村不低于一座水冲式公厕的同时,在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区、休闲采摘园等节点高标准建设旅游公厕,成为扮靓乡村的独特风景线。
生态优先,留住乡愁。结合山水地貌,深挖文化底蕴,打造了“水韵马庄”“书香小吴”“印象四清”“田园磨石塘”等10个示范节点及农谷大道等示范线路,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48个,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独特的画卷。
磨石塘村,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老石碾、老磨盘、老瓦罐等老物件将村庄打扮得别具风情。房上村,通过墙体绘画、艺术连廊的形式,展现了房上村史、孔孟文化。竹园村大力发掘历史、民俗、红色文化,丰富文化载体。才沃村彰显山水田园特色,成为亲近自然、乐享幸福的花果村。
产业带动 让乡亲腰包鼓起来
按照“空间、环境、产业一体化”思路,贾汪区以实施“三乡工程”为契机,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3条主线(农谷大道、252省道和贾汴路沿线)、3大片区(潘安湖马庄—权台—西大吴特色田园片区,督公湖磨石塘—独湖—才沃—许阳山水林园片区,月亮湖—花庄—房上—四清近郊田园片区)、6个“村庄+园区”节点,加快形成强富美高的现代乡村新风貌。
茱萸山街道许阳村,落户锦鲤文化产业园、墨青农业园、紫海蓝山创意园等众多农旅融合产业,安置了众多村民就近就业。现代农业园区郑庄村,坐落于万亩草莓产业园中心地带,通过建设草莓科创园、莓好田园等,吸引了大量返乡人员落地生根、创业创新。
充分利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清理出的集体资源,建设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同时,鼓励村民发展林果、花卉等庭院经济,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获得额外收益。
全区建成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5家、农家乐110余家。大力发展方便游客采摘、采摘的草莓、葡萄、火龙果、甘薯等鲜食农产品。通过承办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江苏省首届全国锦鲤大赛暨观赏鱼博览会、江苏省首届早熟草莓品鉴节、江苏省首届石榴花节等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2019年,仅潘安湖街道就接待游客3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
全民参与 让乡情民风淳起来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贾汪区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鼓励农民的事情农民干,在各镇、村全面建立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者与农户“结对子”,推进“十必联”工作法,广泛开展卫生打扫、垃圾捡拾等义务活动,开启乡村“美颜”新模式。
马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村民共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保庭院干净整洁。江庄镇周埠村定期评选“最美庭院”,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小花园或小菜园,绿色满园,干净整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同频共振,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10万余名党员群众投入整治行动,实现了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
2019年,贾汪区入选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评国务院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等荣誉称号。今年,贾汪将坚持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全面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的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幅生态宜居、村美人和的贾汪新农村正悠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