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山村的“引路人”——记新沂市瓦窑镇大山村第一书记葛浩
2020-06-09 14: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9日徐州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刘素素)葛浩,男,37岁,中共党员,现任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瓦窑供电所副所长、国网江苏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骨干成员,2018年10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至新沂市瓦窑镇大山村任第一书记。担任大山村第一书记以来,葛浩始终秉持着入党初心,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当做自己的分内事,一直坚守在脱贫战疫第一线,切实肩负起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称号。

4月2日,徐州市“德耀彭城”凡人善举的‘徐州好人’2月榜单揭晓,葛浩获评“敬业奉献好人”称号。

驻点帮扶解难题

大山村地处偏僻,村民居住分散,整体经济条件居于全镇末位。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成了葛浩心中的头等大事。

大山梨是大山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如何利用它走出一条富民产业“快速路”?上任第二天,葛浩带着这一问题来到大山梨种植示范区。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梨山”,葛浩不禁感慨:“‘大山梨’这个品牌喊了十几个年头,怎么还没有走出新沂?”自那以后,他开始多方联系,通过倾听果农和周边群众、老党员们的意见,走访部分返乡群众,开展市场化分析和品牌化研究,终于促成拓展“大山梨”种植 200亩的项目规划迅速落地。

2019年9月初,大山村的优质梨成熟了。果农既高兴优质梨再获丰收,又担心销路难以打通,小商小贩一口气吃不下去,大的商家又很难找到。面对难题,葛浩开始在周边寻访推销,并走出新沂多方联系,最终成功销售3500公斤“大山梨”,并通过“慧农帮”扶贫平台,进一步加大“大山梨”的宣传力度,动员公司员工和爱心客户积极参与“爱心订购”活动,不断拓宽“大山梨”销路。当季,大山梨全部售出,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况。

大山村的有机大米在新沂地区小有名气,但是由于种植分散、灌溉采用柴油机抽水方式等问题种植成本始终较高,在和市场上同类大米竞争时缺乏价格优势。往年,村民为了将大米售出,压低价格、亏本售卖的情况并不少见。

“葛书记,我们家种了6亩有机稻,每次灌溉都要使用柴油机发电,不光笨重、污染、噪音还费钱……”去年2月初,在走访丁场组村民王新普的过程中,葛浩了解到,丁场组400余亩有机稻田,还没告别柴油机发电的历史。“放心,我们马上上报,特事特办,争取夏季就用上电!”

6月中旬,丁场组有机稻田“油改电”项目开工了,葛浩带头组织干部群众,清理超高树木,拆除搭建的杂物,3天时间为稻田栽植32棵电杆,架设低压线路1.2千米。该项目每年可降低全村柴油使用费用3万元。

种植成本降下来了,葛浩又想着为村民打开大米的市场销路。为此,他跑遍了徐州地区大大小小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近期,利用“直播带货+微信发动”这一方式为村民们打开线上市场的销售大门。当季,葛浩帮助村里销售有机大米1.8万公斤,并与通过与多家农产品销售商合作打通了每年1万公斤的销路,帮助村民寻找市场需求扩种有机稻230亩,共为全村农民增收40万元,帮助31户农民脱贫。如今“大山有机米”和“大山梨”一样,成为大山村对外一张闪亮的名片。

电网建设助致富

“太麻烦你们了,一遍一遍地跑,为了我这个渔场费心劲力。”3月24日,大山村特种水产养殖场的负责人丁涛对前来迁移变压器的葛浩一行表示了真挚感谢。

去年年底,小山组200余亩特种水产养殖场变更养殖项目,但由于地处偏远,附近没有为制氧设备供电的电源点,渔场只能养殖草鱼、鲫鱼等经济性较差的鱼种,黑鱼、鲢鱼等经济价值高但需氧量高的鱼种根本无法养殖,这严重影响了渔场的经济效益和村里的集体收入。

得知这一情况后,葛浩立即向新沂供电公司汇报了相关情况,主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查、确定台区迁移位置、制定台区迁移方案,并利用“网上国网”APP为村里的鱼塘办理了动力户用电手续。在葛浩的协调沟通下,当地供电公司在今年3月24日帮助该村完成了供电台区的迁移工作,又为其搭建了1300多米低压供电线路,保证了渔场在复工后第一时间制氧机能够“开动”起来。

有了供氧电源,特种水产养殖场将在近期播散鲤鱼、鲢鱼、螃蟹等经济鱼种,每年可增收50余万元。

农网升级改造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村集体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村民纷纷种起蔬菜、果树大棚。有了供电保障,村里的彩砖场也不断提高产能,去年新上了2条生产线,产品外销至河北、安徽等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万元,这些都极大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

“葛书记凡事走在前面,想百姓所想。”这是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富池家园”是大山村首批居民集聚区,政府规划前期入驻242户,自2019年3月份工程开工之前到现在,葛浩通过“临时用电先办理、正式用电后期补办”的方法,先后为70余户村民乔迁提供了用电保障。

战疫脱贫两不误

“咱在党旗前宣过誓,承诺要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再大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打响之后,葛浩连续一个多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期间生日那天,他用一盒方便面打发了自己。

大山村地处苏鲁交界,农闲时有过半村民在湖北等地外出务工。出入人员繁杂、人口流动量大,成为摆在大山村疫情防控工作面前的最大问题。大年初二,葛浩连夜紧急召开支委会,针对大山村的特殊情况,提出了“排查存量+控制人流”的防控策略。第二天一早,他带着村里的党员骨干,挨家挨户开展排查工作,有些返乡村民对此不重视,认为是小题大做,他对他们晓以利害,告诉他们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为有效遏制病毒传播垒砌第一道防线。

由于疫情来得突然,部分村民没有做好准备,缺乏必要的防疫物资,特殊时期物资供应又十分紧张,一般的药店早已断货,村里封路村民进出也不方便。经过一番思考后,葛浩决定把村民们需要的物资统计出来,由他统一出去寻找货源采购。口罩限购,他就多跑几家,一小包一小包地买;超市里消毒液库存不足,他就跟着销售人员一起去仓库拉;最难买的消毒酒精,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城区,问遍了所有供应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寻找到了货源。他自费1100余元凑齐防疫物资,逐一送到村民手中并告知防护知识,确保每个村民都能做好个人防护。

战疫期间,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葛浩想尽办法让村民们不返贫。受疫情影响,大山村外出打工的村民无法按时返工,导致部分家庭缺乏经济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决定提前实施本应4月开工的“大山梨”梨园扩建工程,并将村里的村民家庭收入按照高低排序,安排收入低且不稳定的村民到梨园扩建工程工作,先后解决了130余户低收入村民的临时就业问题。道路封闭,农产品滞销,葛浩又主动联系线上平台和相关企业,帮助销售蔬菜600余斤、大米2.4万公斤,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为保证村民春耕按时开展,他还主动请缨,完成了全村3个排灌站电力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在葛浩的带领下,大山村实现了确诊、疑似病例“双零”目标,全村没有一户居民因疫返贫,他也被村民称赞为“最可信赖的贴心人”。

“党员是一面旗帜,当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就是我们践行誓言的时刻。”葛浩这面旗帜在逆风中猎猎作响,他的话虽然质朴,但掷地有声。

标签:帮扶;村民;大山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