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今天,你接龙团购了吗?
2020-04-24 09:59: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琳琅满目的团购食品。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汪辉 吴云

4月21日上午,作为徐州市区北区3个小区的购物团“团长”,王女士将50多份丸子汤送到二环北路的自提点,并通知小区微信群里订购的业主们“尽快去取”。这个团购群建了两个多月了,居民们的消费热情有增无减。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如今疫情稳定,实体消费慢慢复苏,但很多小区居民爱上了团购拼单的便捷。消费者与商家,甚至包括“团长”,实现了三赢。线上新型消费方式的不断涌现及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显示出消费需求的回弹趋势。疫情下崛起的社群经济,成为拉动内需的一股力量,正在打开商业流量的新天地。

发动邻居团购美食

“团长”一月赚了五六千元

今天,你在小区微信群里接龙团购了吗?

疫情期间宅家不出门的日子,让小区团购彻底火了起来。因为工作原因,家住鼓楼区和园爱家的王女士认识很多餐饮店的老板,疫情期间她在小区微信群发起了几次凉皮、馄饨的接龙团购,没想到特火。

颇具商业头脑的她,动用亲朋好友,将附近风尚米兰、九里峰景小区的“吃货”邻居们都拉进了这个群,发展了近500人。她从餐饮店里要到了批发价,然后又以市场价格卖给小区居民,从中间拿到10%—15%的差价。

王女士杀入的领域,就是“在线团购”。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优惠价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因团购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商家愿意加入,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愿意团购,组织者能得到回报更愿意组织,从而实现多赢。

“现在餐饮商家很注重外卖,食品都做成真空包装,不像以前汤汤水水的不好拿。”王女士说,商家会帮她把货送到自提点,她在群里通知邻居自己去拿就行了。这个自提点是朋友帮忙提供的,店里有个大冰箱可以用来贮存。

吃货们的力量不可小觑,口水鸡、面包、米线、海鲜、炒货,王女士推荐什么,邻居们就买什么。当然她也争取不辜负邻居们的信任,合作的都是有口碑的商家,每种食物她都试吃。如果邻居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可以找她退货。一个月下来,她工作之余赚了五六千元,而且并未占用多少时间。

团购群里大多都是家庭主妇,大家每天一起讨论美食或者孩子教育,很多以前并不认识的邻居成了朋友。为了进一步增强团购群的粘性,王女士还在群里举办了一个线上跳蚤市场,让大家把家中闲置的物品拿出来,每周六进行交易。甚至有些招聘、求职信息,只要大家关注的,她都发在群里,“真的很有成就感,现在大家称我为‘团长’。群里有3个小区的邻居,还不断有人要求加入,等人多了就把每个小区建一个群。”

虽然最近到实体店消费的人越来越多了,但王女士的团购群依然很火,不少市民已经习惯了足不出户享受美食的生活。

自产自销各种菜

小区购物群增至六七个

社群经济的火爆并非新鲜事,但疫情的冲击,为线上新型消费提供了发展机遇,使这一消费形式得到爆发式发展。

早在几年前,泉山区东南郡小区就有一个很火的“便民购物微信群”,经过这次疫情,增加到了六七个。与和园爱家的“团长”王女士不同的是,这些微信群里都是居民在售卖一些自产的东西。

最早的一个群主@小言妈妈说,她老家种了不少绿色蔬菜需要出售,想拿来跟邻居一起分一分,并不是为了赚钱。刚开始她是在小区业主群里吆喝,后来觉得在业主群打广告影响不好,就单独建了一个群,没想到很快就发展到了500人,另外还有几个邻居也跟着一起卖东西,都是从老家弄来的,比如菜花、土鸡蛋、水果等等,价格合适,质量也可靠,群里购销两旺。

“疫情出现后,群里买卖更加兴旺了。”@小言妈妈说,很多卖主都在这个群里发展到了大量粉丝,然后另外建群团购,连续建了六七个,卖鸡、卖鸭、卖大米的什么都有,她自己也加了好几个群。

群主@紫莲卖的是老家的蒜苗和娃娃菜,都是她父亲用车从丰县送到小区门口,订购的邻居自己来拿,“价格很便宜,够本就卖,娃娃菜处理的时候都一两块钱一斤。” @紫莲非常热心,疫情期间很多人买了未开膛的鸡不会处理,她都会义务帮忙。

居民张女士经常在这些群里买东西,家里的生活必需品至少有一半是接龙团购的。她说买邻居的东西不一定非常便宜,但质量真的不错。她的邻居喜欢钓鱼,没事就会去钓鱼,钓回来的鱼就在群里卖。邻里之间各取所需很快乐。

商家建群团购营销

新机遇需要认真把握

苏商御景湾居民程女士说,疫情防控紧张的时候,她就靠着小区的微信群接龙团购,每天餐桌上鸡鱼肉蛋从来不断,还能吃到价廉物美的海鲜,所有的菜都送到小区门口。100元4只的鸡、25元/斤的鳜鱼她都买过。小区门口一家水果店老板特别会经营,每天都在群里发一些小视频,呈现出他们的水果是如何采摘的,还有现场试吃镜头,有时还搞“饥饿营销”,很多邻居都因此养成了成箱买水果的习惯。老板不仅卖水果,还代购一些菜品和肉品,甚至连海鲜都卖。疫情期间海鲜价格下跌,老板代购的生蚝19.9元一箱,发动小区居民团购,“邻居们都买疯了,我也买了一箱,大概4斤,吃了两顿,很美味。”

如今大家都能外出购物了,购物微信群的热度稍有降低,但老板依然爱在群里发广告和优惠信息,邻居看到心动的还是会接龙。“感觉这种消费习惯已经养成了,而且在群里认识了很多小区邻居,能够分享很多信息,没有人愿意退群。”程女士说。

社群经济良莠不齐

选择还需谨慎

面对社群经济的火爆,众多商家尤其小商家瞅准时机驻扎入“坑”。但是消费者又迎来睁大眼睛选择的新挑战。

林先生疫情期间也被邻居拉进了一个购物分享群,“大开眼界!确实方便!”群内各类食品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一开始是附近商家扎堆进团,到了后期,更远处的商家及中介团长也驻扎其中,吆喝推销,买者甚众。商家多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有了,林先生有次跟团了牛排——“质次价高”,之后好长时间,不敢轻易再出手,即使出手,也会选择大的电商生鲜平台——“感觉更有保障,需要冷链运输的商品尤其如此。”

在线团购模式虽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记者查询到,近年来,陆续有各地消协发出警示,提醒消费者在参加网络团购尤其是个人发起的网络团购时,要注意了解商品的名称、价格、性能、商家资质信誉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近期出版的《人民日报》也发文提醒,在拼团过程中,要选择信誉度好的平台和商家,购买真正有口碑的好商品;不要轻易向不可靠、身份不明的团购发起人直接转账付款;注意保护隐私性较强的个人信息;一旦出现团购消费争议,消费者可向平台或团长反映问题,由其与供货商联络,通过协商的方式快速化解纠纷,协商不成的,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