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建高水平小康 创高质量样板|睢宁县高党社区:建好居住区 贫村奔小康
2020-04-21 07: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18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仲春时节,睢宁县姚集镇高党社区春意盎然,古黄河畔油菜花盛开,层层叠叠,与青砖白墙的民居相互映衬,美若画卷。

“漂亮的别墅一幢幢,宽阔的道路绕村庄,美丽的高党令人神往……”高党社区百姓大舞台,农民艺术团一首《幸福高党》引来了乡亲们大合唱。几年间,高党贫穷落后之地变成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宜居之所,这座“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实干中,华丽蝶变。

产业兴旺 引了游客

“这片稻虾共养的池塘地势低洼,原本是一块废弃的荒地。”在高党社区西北侧,一块毗邻黄河故道的池塘如今成了聚宝盆,高党社区支部书记宋斌介绍,该地块实施稻虾共养特色种养殖业以来,实现了“一季双收、一水两用、循环高效、绿色发展”的目标,每亩年均纯收益达6500元,带动集体年增收130万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典范。

高党的创新不止稻虾共养,优质猕猴桃基地、向日葵花海、园艺草皮基地……一批优质农业项目的引入让高党的土地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发挥,也让小山村迎来了城里客。

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高党以农旅融合为突破,结合房湾湿地、万亩优质果、黄河故道资源,将集中区休闲游园、民俗文化馆、景观绿化、家庭牧场、服务设施等做成景点,打造成乡村旅游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生态宜居 树了乡风

全域规划,全面发展。睢宁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优化调整为232个集中居住区。高党社区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全县第一个建成并搬迁的集中居住区。

白墙灰瓦,纵横成街。高党社区内统筹设计建设乡学院、村史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堂、沼气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市接近的公共资源,同时,注重保留苏北乡村的风俗风貌,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注重完善基础建设,集中规划路网、绿化、供电、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垃圾收集处理率由原来的5%提升到100%;建设1500立方米沼气站一座,沼气管网全部入户,居民用气支出节省近一半。集中居住,改变了过去村庄环境脏乱、配套落后的面貌,群众住进了心目中的“高档”社区。

生活环境美了,文明新风来了。高党充分发扬村级民主议事,制定《高党村规民约十条》,摒弃不良习惯,倡导文明乡风。社区先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乡贤先锋、美德少年、孝贤榜样等系列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敦朴民风。

在小区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聚会之所。群众自发成立村级艺术团,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打造一批体现乡风文明的精品节目。“我们在春节、中秋节、劳动节等重要节点都会组织演出,村民们有的也会主动参与进来,一起表演。”高党艺术团团长周发才自豪的说。

富民增收 稳了就业

集中居住,产业带动,让高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通过集中居住,高党新增耕地500亩,加上原有的70亩河滩地,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收入90万元;集体流转1500亩土地,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收入200万元;通过租赁标准厂房,市场化运作沼气池、光伏发电等措施,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7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民的致富更有保障。

“家里有老人孩子要照顾,之前没法出去打工,就靠对象一个劳力养家。现在家门口就有工厂,5分钟就能上下班,我也能赚工资补贴家用。”村民王苏在社区的介绍下来到威斯汀服装厂工作,给裙子做卷边,每月计件收入达3000元。

除了建设“家门口工厂”,高党村还积极打造“手工艺工坊”,挖掘本村老艺人、老技艺,通过重建作坊新址、升级工艺配套等,统筹做好社区老酒坊、甜油坊等手工作坊原料采购、生产、宣传、销售等工作,让“家门口”就业多样化。

生活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宋斌表示,为了让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高党前方百计助增收。“我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低收入户以土地参与入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项目,风险由合作社承担。旅游旺季时,民宿被争相预定,一年光这一项能帮低收入户增收2万元左右。”

“古黄河绿水长流淌,迷人的湿地在身旁,采摘园瓜果诱人醉,幸福的高党,人间天堂……”如歌中所唱,集中居住让高党变了模样,高党人在家门口的热土上,过上殷实的生活,解开幸福的密码。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