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徐报融媒记者 曲美慧 刘苏)危中寻机,是时代进步的永恒规律。
原本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的词汇——“数字化管理”“线上经济”“在线消费”等,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强势渗透到了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数字化”,成为一座城市战胜疫情、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刚需”。
“智慧城市”升级、企业大“洗牌”、“线上经济”火爆、“在线消费”用户激增……数字化深刻改变了徐州这座拥有1000万人口城市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城市管理方式,在阵痛与蜕变中,徐州张开双手,拥抱一个更智慧的时代。
1、“智慧城市”提档升级
有专家将城市智慧管理体系比作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汽车。当时,汽车还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但随后汽车不仅代替旧有的交通系统,更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革命。和汽车一样,智慧管理体系也将带来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时代。
疫情期间,我市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档升级。以鼓楼区为例,2月初,丰财街道煤机东村率先安装了全市第一个小区人脸识别系统, 21栋楼、837户、2000余位居民“刷脸”进小区;随后,原本管理混乱的三个老旧小区安装上虹膜门禁系统,实现华丽转身。复工复产之后,鼓楼又开发了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整合7396个视频监控端口,精确绘制“战‘疫’地图”,做到出租房、复工人员、流动人口精准管控。
政府各个部门都在疫情倒逼下快马加鞭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徐州市公路云项目采用“云、管、端”架构,将全市的500余路视频资源汇聚到云端,实现对视频流的控制及管理服务,成为全国首个公路网监测视频上云案例。我市积极研发、推进“危废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危险废物“产、贮、处”全过程可追溯、可视化智能监管。近期,96家重点产废和经营单位将完成企业终端安装,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有效降低危废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
“当前,我国数字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期。数字化就是数据的深度融合,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徐州市经济学会理事刘宁宁说,我市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2、数字化推动行业大“洗牌”
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企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到传统制造业,几乎每一个行业今年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疫情冲击。这其中,传统服务业的“寒冬期”尤其难熬。
餐饮品牌味鼎天牛肉汤在全市有3家直营店和5家加盟店。负责人邵冬冬说,原本每年春节是营业高峰期,他们早已备好食材准备冲刺,但疫情突然出现,他们不得不踩下了刹车。“就像百米赛跑,你鼓足了劲,脚正准备往前蹬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哨声叫你停下。”
“店铺关门,公司一个月亏损将近80万元。对于小型餐饮企业来说,这种打击是很致命的。”邵冬冬有些无奈地说。
和邵冬冬的经历相同,疫情期间,全市各类传统服务业线下门店纷纷关停,即使是继续营业的门店,销量也很惨淡。好在不少企业开始积极转战“线上经济”,依靠数字化转型摆脱了经营困局。记者了解到,目前,仅“饿了么”平台徐州地区上线餐饮企业就超过了4000家。
邵冬冬的反应很快:做外卖,线上下单,无接触安全配送。2、3月份,味鼎天牛肉汤每天的销售量有一百多包,遇到大的团购客户,最多可以达到600多包。
“其实去年底这种线上零售模式已经被我们提上了议程。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可能会推后一段时间启动。所以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是打击也是机遇。”邵冬冬表示。
对于传统服务业,谁能最先快速适应数字化运营模式并实现转型,谁就最有可能在行业中独占鳌头。刘宁宁认为,当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会带来一次行业大“洗牌”,跟上数字化节奏的企业不一定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但一定会被逐渐边缘化。
江苏大风乐器是我市著名乐器制造企业,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在这家企业里,有一个部门叫“数据部门”,专门负责抓取、采集、分析各类数据。“比如要打入美国市场,先要知道它的受众是多少?需求是什么?单价是多少?利用率是多少?每天卖多少?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再对整个市场进行精准推广,一投一个准。”大风乐器董事长徐宝华说,“那种等着别人来给你下订单再生产的时候早就已经过去了。”
在徐宝华看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云、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还不能以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这个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徐宝华说。
3、“数字生活”渗透社会各领域
对很多人来说,疫情以几乎半强迫的方式引领人们适应“数字生活”方式。在线问诊、场景消费、直播带货、线上观展等“在线消费”模式的大规模渗透,促使人们新的生活、学习、办公习惯的养成。
“2月初,孩子肚子断断续续地疼,我们也不敢去医院,就在‘健康徐州通’上问医生。按照医嘱买了药,很快就把孩子的肚子疼给治好了。”市民宋超告诉记者,以前提起在线医疗平台总觉得“不靠谱”,疫情期间本来是迫于无奈才使用的,结果发现服务效率很高。
宋超使用的“徐州健康通”APP是市卫健委去年10月上线的一款互联网医疗平台。疫情期间,市卫健委组织发动了全市30多家医疗机构的500多位各科室医生,开展24小时在线免费咨询服务,仅2月份就服务淮海经济区1万多人次。
不仅是医疗领域,在教育、文化、科技、购物、房产等各个民生领域,“在线消费”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延期开学期间,徐州市各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空中课堂”,各校结合学生实际、学段特点,细化“一校一案”“一班一策”,聚合网上优质资源,指导师生开展线上教学、经典阅读等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徐州博物馆自1月24日闭馆以来,在网站、微信等线上平台定期发布博物馆线上课堂、两汉文化纪录片、防疫科普知识等内容,让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展览、赏文物和听故事;市图书馆丰富了微信公众号内容,设置“在线书城”“龙源期刊”“云图有声:每天一本小人书”等栏目,组织发起“我的战‘疫’”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新的阅读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轻市民的参与。
“走向数字化时代的路上,人们的思维将经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打不过’四个阶段。这次疫情让大部分人都充分认识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过了‘看不起’的阶段,但是,大多数人仍然处于‘看不懂’的阶段。”刘宁宁说,“疫情让很多人甚至很多城市被动融入了‘数字化时代’,而真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则必须要主动拥抱时代,并寻找到顺风而行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