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五项“任务书”勾画新蓝图
2020-04-09 09:01: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五项“任务书”●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

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双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2018年12月,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徐州召开,转型发展的“徐州样板”在全国宣传推广。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工作,自2008年来连续出台两轮政策意见;2019年2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徐州《示范区创建方案》,并从省级层面构建完善了统筹推进机制,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徐州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开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精神,《江苏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后印发实施。示范区建设期从2019年至2025年,从总体思路、重点探索领域和建设任务、园区建设和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并按时点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坐标系、路线图和任务书,勾画了徐州产业战略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蓝图。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方案,我市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聚力聚焦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集聚集群效能,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围绕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重点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着力建设世界级高端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基地、硅材料总部基地,国家级集成电路材料基地和氢能源基地。同时,推进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电能源、煤盐化工、冶金、建筑建材等五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我市将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物流园区平台,形成千亿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千亿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托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以及众多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加快打造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我市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店”经验和“沙集模式”,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村庄、乡村旅游区和精品线路。到2025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根据方案,我市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主引擎,建立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力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充分发挥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力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稳定在95%左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优势创新资源,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

做强“双创”平台载体,打造“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一批众创集聚区和示范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引导中国矿业大学聚焦国家能源战略导向,争取在能源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打造能源、安全等世界一流学科。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示范效应,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网络,到2025年,重点领域的应用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具有全国和区域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创新网络。

▲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

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实体经济,方案提出,徐州要优化关键领域要素供给,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发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持续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功能和服务水平,争取和完善各类政策支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决完成上级下达的过剩产能化解任务,扎实抓好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四大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在“破旧”同时更加注重“立新”,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四新经济”发展壮大。

服务实体经济还需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与之相适应,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积极复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建设一支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示范区和人才生态最优区。

▲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徐州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闯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新路子,把徐州建成生活富庶、身心愉悦、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家园。

方案提出,徐州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构建能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以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凸显徐州生态环境绿色本底和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在华东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彰显。

围绕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优势,加大城市更新再造力度,大力推进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等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2025年,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势和功能提升显著。

▲双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按照国家赋予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定位,徐州要对标国内先进开放城市,主动参与亚欧国际陆桥物流大通道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开放能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培植新动力。

构建高端开放型经济平台,徐州将大力推进口岸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和淮海经济区客货中转基地。提升利用外资质效,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财务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入驻,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端重要的外资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对接长三角、陆桥沿线等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构建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成为淮海经济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外贸便利化水平更加优化,成为全省对外贸易政策先行先试地区。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