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郑微 通讯员 周婷
走进位于鼓楼区黄楼街道永康社区内的永康小区,崭新的道闸,智能化的门禁系统,平整的水泥路面……和谐有序的小区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昔日的散片区已然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幸福家园。这些都离不开黄楼街道“红色物业”的落地。
近年来,黄楼街道不断探索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发挥党组织优势和集聚效应,激活党建神经末梢,逐步探索形成“网格+警格+红色物业”的社会治理模式。
“中心思想在于将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障,以‘红色引擎’驱动基层自治,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服务群众的‘红色队伍’,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老旧小区治理难,打造具有黄楼特色的基层综合治理新模式。”黄楼街道党委书记蒋蓓说。
组建为民服务队伍“红色力量”满足“民之所需”
黄楼街道地处市区繁华的中心商圈板块,下辖7个社区,共52个小区,目前有物业小区16个、无物业小区36个,此外还有18个散片区,共计260栋楼。辖区居住着13666户居民,共39557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老旧小区受硬件设施缺失等因素制约,防控封闭管理问题较多,疫情防控压力较大。”蒋蓓告诉记者,为补齐无物业老旧小区疫情防控期间封闭管理短板,破解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当前,黄楼街道集中力量,按照“党建引领、社区主导、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原则,把基层党建与社区物业管理、社会网格化治理相结合,把党员、网格书记、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变为党在小区联系服务群众的物业服务人员,与居民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接,以“红色力量”满足“民之所需”。
事实上,黄楼街道辖区内每个社区都包含有无物业小区、散片区。各社区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组建为民服务的“红色队伍”,分别挂牌成立由社区党委主导、小区居民自治的“红色物业管理服务站”,并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其中,服务站站长由党员志愿者或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物业从业人员同样从本社区内选聘老党员、志愿者及困难群众,共同做好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从而形成“低成本、高品质”的运营模式。
目前,黄楼街道的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红色物业服务站”,把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障,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追求,发动党员群众志愿者,组建服务群众的物业管理队伍,落实24小时长效管理。此外,每个社区把有特长的志愿者召集起来,发挥其特长,及时做好下水道疏通、用水用电等问题,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的社会化治理水平。
党员、志愿者、居民 同频共振激活基层“红色细胞”
从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排查到门岗值勤,从小区路面的修缮到居民家用电器的维修,在黄楼街道的“红色队伍”中,居民党员、志愿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频共振激活基层“红色细胞”。
永康社区拥有居民3346户、人口9391人,共40栋居民楼,14
个居民小区。由于历史原因,仅有6个物业管理小区,其他8个老旧小区长期无人管理。“红色物业”在黄楼街道全面覆盖后,永康社区党委召集小区的党员集中讨论,实行“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志愿者”管理制度,拉起了一支“红色物业”管理队伍。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纷纷感慨:“自从有了‘红色物业’,老旧小区、散片楼也变成了幸福高地。”永康社区的志愿者、居民代表纷纷报名参加值勤,形成了居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
眼下,黄楼街道各社区将参与到社会治理队伍的网格书记、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志愿者、社区各类组织骨干纳入到“红色物业”服务队伍中。为了更加专业地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类物业服务,各社区党委还加强对物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考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使队伍强起来,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物业管理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队伍”转变成“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让“红色物业”遍地开花。
红色驿站、红色信箱创新打造基层“红色阵地”
为了保障“红色物业”长效常态化运行,黄楼街道各社区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红色驿站”,发挥驿站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为小区业主办实事、解难题。并在驿站设立“红色物业信箱”,集中解决居民在物业服务中遇到的各类疑惑,并由相应的物业管理队伍答复,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搭建物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社区书记、业主委员会负责人、物业管理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社区民警多方联动。每月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共同讨论、沟通小区居民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多方介入,大力缓解以往物业与业主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有效促进“疑难杂症”的解决,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联防联控的同时,黄楼街道还将“美好鼓楼、精治共造”智能平台、大数据和属地网格化监管体系等运用到社会治理工作之中。前期投入近50万元资金,在各老旧小区安装道闸、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在散片区安置单元门禁等,将科技手段与传统方法并举,“技防+人防”强强联合,实现进出小区人员和车辆有智能识别,监控设备全覆盖,24小时实时监测,改善居民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