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曲美慧
百里敬安,阡陌交通;平原弥望,屋舍俨然。
这是学者田秉锷笔下的古镇敬安,也是罗启培扎根14年深深热爱着的那片土地。
从副镇长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镇长……一步一个脚印,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和奋斗经历都留在了这里。
42岁的罗启培正当壮年,意气风发,去年刚接任镇长,满脑子都是对敬安镇未来发展的美好规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检查时,他曾对副镇长张卫说:“我这个人啊,不盼着做多大官,但我确实想为敬安镇做点事情。等有一天我走的时候,我希望这里能留下我的痕迹。”
言犹在耳,离别,却在2月26日不期而至。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那是一个和往常一样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忙碌的日子。那一天他见了很多人、打了很多电话、发了很多微信,没有人会想到,那是他最后的“告别”。
停不下的脚步
25日清晨,6点。
天还没亮透,锦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庆民又接到了罗启培的电话。“从复工复产开始,每天早晨都会给我打电话,问人员到了多少,物资够不够,还有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提出任何困难,他马上就着手解决。”
从2006年来到敬安镇,直到2019年接任镇长之前,罗启培一直分管工业。13年基层管理经验让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在2月3日,罗启培就逐一给镇里的规上企业打去电话,提醒他们做好复工复产准备,并指导各家企业提前制定了复工复产方案和防疫管理制度。在2月10日正式复工之前,罗启培帮助多家企业购买了30多把额温枪、2万多个口罩和500公斤酒精,为员工们全部安排了免费体检,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幸亏罗镇长布置早,临到正式复工时,我们准备很充分,很顺利。”吴庆民说。
打了一圈电话,调度完企业复工情况,罗启培来到办公室,开始处理文件。一整个上午,办公室的门开了关、关了开,放在桌上的那杯茶水只被喝了一半,到中午时,已经泡成了深褐色。
25日中午,12点左右。
罗启培给副镇长杜强打去电话,安排他去参加沛县城建重点工程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座谈会。5年前,罗启培任镇纪委书记,身为大学生村官的杜强曾跟着他跑到外地不少村镇考察电商产业,协助他建起了沛县第一家镇级大型电商产业园。电商最繁荣的时候,全镇有300多家个人网店,罗启培和杜强用1个多月时间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注册、装修,如何上传图片,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淘宝专家。
“可其实,在那之前,我们俩都不会玩淘宝。为了能带动大家,罗镇长带着我花了好几周时间天天通宵达旦琢磨网店,还专门运营了一家网店,就是为了能随时解答大家的问题。”多年后,回想起那段“为了做成一件事拼尽全力”的时光,杜强有些哽咽:“是他让我看到,一名党员干部该如何去履行责任和担当。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不会让他那样熬夜的。”
时间仍在流逝。25日下午,4点。
罗启培来到敬安镇工业园区,检查金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复工复产情况。这家如今税收占到全县30%的大型钢铁企业,在13年前,只是一家税收不足1000万的小型钢厂。13年间,企业资产规模从不足3亿到如今的20多亿,占地面积从170亩逐步扩大到800亩,董事长罗长永说,这扩建的每一亩地,都是罗镇长一步一步走出来、一家一家动员出来的;厂里新增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条生产线,从立项到建设,也都是当年罗镇长往县里、市里一趟一趟跑出来的。
分管工业13年,全镇每一家工业企业的立项、规划、审批、建设等环节,都饱含着罗启培的汗水和心血。在他心中,它们都是他需要精心呵护的“孩子”。
那一天,他在工业园区里走了很久,直至黄昏将至。他问企业在资金方面是否存在困难,罗长永说,正在跟银行联系贷款事项。走出园区时,他说:“有困难随时给我电话。”
罗启培去世时,敬安镇所有企业已经实现100%复工。
最后的背影
时间无情。秒针滴滴答答飞速旋转,罗启培的生命之光,正在一点点消逝。
可他丝毫没有察觉。他心里惦记着全镇的疫情防控工作,惦记着全镇百姓的安危,他停不下奔忙的脚步。
日近西山。此时,是晚上6点。
从工业园区离开后,罗启培又去了一趟辣椒制种基地,然后回到镇政府。和往常一样,办公室主任张雨会在这个时间来喊他吃饭,因为他总是“忘记”吃饭时间。也和往常一样,他又处理了几份文件,听取了两项汇报,晚上7点才去食堂简单吃了点饭。
25日晚上,7:30。
镇城管办主任曹亮收到罗启培发来的微信,告知他第二天县领导检查的路线。自大年初一开始,曹亮几乎每天都和罗启培一起去检查超市、网吧、理发店、菜市场等场所,最多的一次,他们一天步行计数3万多步,差不多走了20公里。
“他工作特别细致,有时候把工作安排给我们之后,他不放心,还要自己再去复查一遍。说真的,我很佩服他,有一些具体工作他记录得比我们还细致。”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罗启培和曹亮情同兄弟。疫情防控期间,有一次罗启培曾捂着胸口说“很累”,曹亮劝他,有空去量量血压,吃点药。
几天前,两人最后一次一起开会时,曹亮就坐在他的后面。他发现,前面那个曾经一直挺拔的背影,那天似乎有一些疲惫。
25日晚上,8:00。
宗楼村支部书记袁长艳接到罗启培打来的电话,叮嘱他一定不要放松疫情防控,尤其是夜里。
宗楼村是罗启培自2006年便开始包挂的村庄。疫情防控期间,宗楼村查出有6位武汉返徐人员,罗启培挨户登门做工作,要求他们千万不能出门,要密切观察健康状况。没几天,其中一人突然发烧,罗启培夜里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冒着小雨骑车赶来,连夜联系救护车,第二天送他去了沛县人民医院。好在,这个村民的检查结果是阴性。但罗启培依然不放心,第二天又骑着自行车去了他家,特意给他送去了10斤消毒液和一套防护服。
袁长艳看他辛苦,劝他:“罗镇长,我们村偏远,你隔一两天跑一趟来,太辛苦了。”2月初春,罗启培骑车出了一身汗,他回道:“我不敢放松啊。全镇7万多人,万一哪个人出了差错,我怎么跟全镇老百姓交代?”
就在袁长艳接到电话几分钟后,在镇政府门口,刘庄村支部书记韩瑞碰到了骑着自行车匆匆出门的罗启培。
“罗镇长,这么晚干啥去?”他问。罗启培停下车,笑道:“出去看看几个卡口。”两人互相挥了挥手,罗启培迎着风奋力骑车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路灯下。
25日晚上,8:37 。
敬安镇主任科员王志涛接到罗启培电话,叮嘱他次日要加强韩大楼、肖吴庄两个村的防疫工作。电话中,他反复强调,疫情形势虽然好转,但千万不能放松,特别是晚上。
25日晚上,近10:00。
张雨下楼时,正遇到罗启培检查回来。两人简单聊了两句,张雨目送他的背影慢慢走上楼去。随后,他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起来。
他最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沉默的背影。肩上担着全镇的发展重担,心里塞满了老百姓的安危,这背影透着一丝沉重,但更多的是坚定。
放不下的牵挂
26日清晨6点。张雨走过罗启培的办公室,发现往常已经亮起灯的屋子里暗沉沉的。8点10分,他去休息室敲门,无人回应。开门进去,他发现罗启培躺在床上,怎么拍也没有反应。
罗启培无声无息地走了。那一天,他原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陪县领导视察全镇防疫和复工复产工作,下午主持全镇安全生产督导动员会。
他还有太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太多牵挂放不下心。
敬安镇是沛县“南大门”,322省道穿镇而过,沿线10公里,能由此进村的小路多达30余个,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此,全镇共设置130多个卡口,罗启培曾骑着那辆黑色自行车一遍遍检查卡口管理,每一个卡口处都留下他翻看记录本、检查防疫设施的身影。因为,他实在是放心不下7万敬安人的安危。
“罗镇长总是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总是关心我们生活工作是否顺利,可他自己却只知道拼命……”并肩作战在抗疫路上的曹亮忍不住哭了,多少次,他们曾共同期待胜利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直到去世,罗启培已一个多月没有回家。
金虹钢铁虽已复工,但50万吨特钢项目的环保手续迟迟未获审批。就在23日晚上9点多,罗启培还给钢厂董事长罗长永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县里已经同意通过审批,他已经与相关部门沟通,很快就能办好手续了。自己一手扶持的“孩子”越长越壮,罗启培在电话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
“他曾跟我说,在敬安这么多年,能看着钢厂从小到大慢慢发展到今天,想想都觉得很欣慰。”罗长永红了眼圈,“没有他,就不会有钢厂今天的规模,也不会有敬安经济今日的发展。更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一个清廉的好干部,从来没安排过一个人到厂里工作,从来没在厂里吃过一顿饭。”
残疾人刘洪安曾是罗启培的帮扶对象,当年家里一穷二白的他,如今已经靠着养猪和牛蒡、大蒜种植脱贫致富,年收入超过6万元。就在春节前,罗启培还去了一趟他家,看看他养的猪“壮不壮实”。
“当年,我因为身体残疾不想搞种植,罗镇长劝我,只要能动弹、肯出力,有啥干不了的?我听了他的话,种了4亩蒜、3亩牛蒡,养了四头猪,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刘洪安说,“罗镇长一点架子没有,往这一站就像个农民一样,跟我们很亲。这么个好干部,咋就走了呢?”
当罗启培离开,人们突然意识到,25日那个忙碌的工作日,他所拨打的每一通电话、叮嘱的每一项事情、发出的每一条微信,竟都是最后的“告别”,也是他不舍的牵挂。
罗启培走后,同事们在整理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份捐款证明,显示他在2月20日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
敬安镇百姓在微信、微博上表达对他的思念。“呕心沥血”“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平易近人”……在百姓心中,他无愧于“人民公仆”四个字。
14载扎根敬安,“百里大集”的故事中,从此多了一个鞠躬尽瘁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