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病毒无情人有情 “执勤点”化身“服务点”
2020-02-14 10: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14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赵汉波 李志刚)村民李明准备出村去买些东西,经过村头的防疫执勤点,摸了摸口袋突然想起自己没带出入证。执勤人员熟悉他是本村村民,提醒他下次记着带上,并给他放行。可这位村民却主动说,“我没带出入证,就不过去了。”

疫情之下,全国各地严防死守。位于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的张集村也不例外,在村庄路口设了一个执勤点,管控人员出入。所不同的是,村民们更愿意称这里为“服务点”,“服务周到”是村民对这里的一致描述。

“管理好一个村庄真是不容易!”村书记刘传新这样说。对于习惯了四邻为亲、养殖种田生活状态的村民来说,封闭村庄,无异于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连让村民接受戴口罩都是问题,就更不用说没有超市的村子里又如何提供物资保障了。

张集村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一千三百户人家,五千多人口。便利的交通和兴旺的乡村经济构成了人员流动量大、外来人员多的现实环境。设置执勤点的时候正值大年初二,按民俗正是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之日,突如其来的交通拦截和阻止一度引发了不少矛盾和冲突,也让村官们一度焦虑。

“让我去吧,站岗放哨我最在行。”84岁的老党员张广连在村支部委员会上他主动请缨。“您岁数大了,还是我去吧,这里三村五里的人我都熟,我去更合适。”63岁的老党员焦永征当仁不让。“要去也是我们年轻人去……”40岁的退伍军人、党员张兴义又站了起来……在这次会议上,谁也没说服谁。第二天,由十名共产党员组成的义务执勤小分队就站在了路口,平均年龄56岁。

“大家一致认为,执勤不是要不近人情,而是尽量让村民在不方便中得到方便。”村支书刘传新这样说。随即,这支小分队的所有成员都有了自己的职位:登记员、宣传员、检查员、消毒员、送货员、通讯员……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足不出户的村民生活无忧。于是,这支以党员名义成立的小分队日夜坚守在路口,奔走在村头,为村民送口罩,为过往车辆人员消毒,为需要的村民采购物资……

村民王奶奶家十岁的小孙子喜欢到处跑,也不愿意戴口罩。执勤人员杨登龙发现后便对这个小孩子说,只要你每天愿意戴口罩、不乱跑,我每天给你一包牛奶喝。小孩子做到了,杨登龙也做到了,他把镇政府慰问给他的牛奶给了孩子。

2月6日,一场大雪骤然而至。村民老周不放心自己田里的几十亩蔬菜大棚,想请几个人一起去整理加固。执勤点的人员知道后就对他说:“现在是疫情的高发期,你在家呆着,大棚的事情我们来。你用微信视频监督就行了。”当天,执勤点抽出6名党员,顶风冒雪把老周家的十多个蔬菜大棚加固了一遍,一直忙到黑夜降临。当晚,老周熬了一锅姜汤送到执勤点。姜汤热腾腾的蒸汽融散了身边飘舞的雪花。

这些义务执勤人员的服务精神也感染了村民。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先后有二十多名志愿者加入了执勤人员的行列,有老人,也有青年学生;有党团员,也有普通群众。其中还包括不分昼夜、始终手不离人体测温计的村卫生室人员。

有人看到这些执勤人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忙里忙外地非常辛苦,便主动捐款捐物。截止到目前,张集村先后收到数十位村民和社会人士的捐款3.5万元,物资四批次,约3万元。同时该执勤点也先后为六十多人次村民提供了帮助,捐款9千元。自义务执勤小分队上岗以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违法事件和冲突事件,甚至也没有任何人有过激言论。

“这个村一直是我们镇的文明村、明星村,村党支部也是我们镇多年的先进党支部,他们今天的作为并不偶然,与党组织的务实担当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主题教育分不开。”镇政府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

路边的一顶简易铁皮房挂着“党员志愿岗”的标牌,旁边竖立着一面党旗和一面志愿者服务旗帜,这就是张集村的防疫执勤点。上级部门说这是抗击病毒的前沿阵地,执勤人员说这守护村民的岗哨,而村民则说这里是“服务站”。遇到问题和麻烦,村民最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到插党旗的地方去”。

想出村买东西的李明没有再过来。 “我去李明家看看缺啥。”执勤点的村委委员秦加全心里有点不踏实,跟其他人打了声招呼,整了整口罩,急急忙忙地奔李明家去了。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