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蹚出乡村善治的“铜山路径”
2020-01-06 09:07: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魏朝星

  去年12月11日,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铜山召开。12月3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公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铜山区汉王镇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称号,柳泉镇北村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事实上,铜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环绕徐州主城区,人员流动性大,乡村治理本无“先天优势”。但为啥在乡村治理这件事上,全省看铜山,国家级荣誉,两项落铜山?

  凭的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铜山在乡村治理上,既凝神铸魂,又强筋健体,蹚出了乡村善治的“铜山路径”。

  党建引领,为乡村治理凝神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让乡村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最关键的就是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让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定海神针”。

  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植根人民群众,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铜山创新设立“党员中心户”。

  “从乡贤、致富能人、村组干部、基层代表、退役军人等党员群体中,以‘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为原则,择优选取党员中心户,让他们承担起政策宣传、兴业致富、为民排忧、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职能,党员中心户的设立不仅增强了党员的意识,促进了党员担当作为,也打通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距离。”铜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朱红告诉记者。

  如今,铜山区每个“党员中心户”的家门口都悬挂鲜红的标牌,这份光荣,渐渐演化成“党员中心户”挂上墙头的党员承诺,扛在肩头的党员责任。

  崔丙磊是棠张镇沙庄行政村崔庄自然村的“党员中心户”。他把自家闲置的车库改造成了“党员中心户”活动室。乒乓球桌铺上台布,加几个板凳,就成为十余名党小组成员平时的“议事桌”。去年崔庄村决定在村头建党建广场,村干部带着规划书、进度表、工作任务单来他家与党员一起开调度会,崔丙磊再和党员们带着和村干部商议好的哪些村民的土地要补偿,补偿的标准是多少,去和村民做工作。最后,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广场就建起来了。

  从村党组织,到党小组,到党员中心户,到党员,再到群众,设立党员中心户,看似拉长了农村基层党建全链条的长度,实则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距离,让党员和普通老百姓,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情感上同频,步调上一致,激发出磅礴的发展合力。

  这合力来自何方?一则来自于创新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治理模式,一则来自于畅通了“党员、群众—党员中心户—党小组—党支部”的信息反馈机制。两线发力,形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做到小事由中心户解决,中心户解决不了的,到党小组、党支部解决,保证麻烦问题不出村,也保证了基层信息畅通。

  实施开展“党员中心户”工作以来,铜山区已有“党员中心户”957户,辐射带动党员群众两万余名,收集民情民意3700余条,参与绿化美化、环境整治4700余次,结对帮困5400余户,调解矛盾纠纷1800余起,化解群体性上访事件320余起。

  铜山乡村的面貌也随着党建引领的“加持”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在党员中心户的带动下,棠张镇的垃圾分类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既整洁了乡村,又产出无污染肥料,助力种植业发展。黄集镇左庄村党支部围绕“支部引领、党员先行、带动群众”,在徐沛路沿线打造出一条以鲜食黄桃为主的特色桃产业带,精准解决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

  德治浸润,为乡村治理铸魂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在我市“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德治是先导,对于铜山而言,打造善治乡村,“德治”也是“拿魂”之举。

  讲德治,铜山有好传统。20年前,三堡街道潘楼村便采取“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的方法,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今“老办法”依旧在延用,效能却在时间的更叠中不断累加。

  “十星级文明户”牌子虽小,却是一个家庭的“门面”。“一评就是八颗星,少了‘卫生’和‘致富’两颗星,心里边就觉得不舒服,着急。”村民唐影笑着说,“后来在村里帮助下建了幼儿园,星找回来了,心里可开心了。”

  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村民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氛围,慢慢形成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如今,潘楼村文明墙上的星星越挂越多,“十星级文明户”每年都在增加,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全村多年来没有打架斗殴现象和刑事案件发生,没有信访、上访和集访现象。潘楼村也拿到了精神文明最高奖——“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奖牌。

  借乡村振兴磅礴之势,这几年,铜山又掀乡风文明强劲之风。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铜山致力打造享誉全国的乡风文明建设样板区。为补强阵地短板,铜山全面拉开城区文化中心建设大幕,2018年,建成62个示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2019年实现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培育出“广场舞大赛”“百姓春晚”“少儿春晚”“农民丰收节”“乡村音乐节”等文化品牌,发挥黄集面塑、汉王石刻、利国丁丁腔等乡村文化资源作用,教化群众、淳化民风。通过复制推广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发挥道德讲堂作用,积极开展“铜山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铜山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等一批好人群体。为了让“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报,好人得实惠”,还出台了《铜山模范奖励管理办法》。在铜山“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去年,铜山再奏乡风文明的“新时代”交响曲。在张集镇二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理发室里,志愿者许松枝正在为村民免费理发。像许松枝这样的志愿者,在二陈村共有130多人。他们组成6支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志愿者、居民开展党建主题宣讲、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健康体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群众欢迎。去年7月底,覆盖22个镇(街道)、311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部完成,10月,铜山区被列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省级试点地区。

  志愿服务队伍1520支,志愿服务从“游击队”一跃变成“集团军”;“最美庭院”“张集最美家庭”“黄西好媳妇”等评比,催生出铜山好人不断涌现的“雁阵效应”……以德治浸润,铜山乡村社会治理,以正能量树标杆,立得稳、立得挺,立在了广袤的铜山乡村田野间。

  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治理强筋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铜山不做“表面文章”,而是理清了其与乡村治理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形成共通的逻辑关系,解锁了提升治理能力的“任督”二脉。

  走进汉王镇紫山村,粉墙黛瓦,街巷蜿蜒,农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经过一年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式村居干净整洁,家家院落像花园。”在全域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的总体思路下,铜山区把1272个自然村分成三类,对100余个基础较好的村,按照“十有”标准全面提升,形成百村示范,由规划专家、乡土专家、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设计,分类打造“城郊旅游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等不同类型村庄,留住历史、自然、人文底色,彰显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

  条件好的乡村,先行先试,基础较弱的乡村如何持续跟进,避免新的发展不平衡带来新问题?铜山应对有策——政府花钱,补齐短板惠民生。2017年以来,铜山先后投入12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使1000多个村的民众喝上骆马湖、微山湖的优质水源;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两年新修道路759公里,初步实现农民出门就有水泥路、村里能坐公交车;连续两年把“厕所革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实现全区自然村水冲式厕所全覆盖;面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93所。为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变成民众的鲜活体验,铜山两年关停农村小乱散污企业1200家,全面开展15条黑臭河道治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和农村市场化保洁全覆盖。

  如今,不论是条件好的乡村,还是基础较弱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几乎“同频”进行。何桥镇路庄村原先既穷且乱,“85后”村支部书记牛顺利联系村里的能人路鹏程,由他出资先行建设,等项目奖补资金下来再付款。去年7月30日晚上,路庄村在新建成的村休闲广场上举办了庆祝建党98周年文艺晚会,村民们用自编自演的节目,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新变化,大伙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人居环境整治就乡村发展而言是功效长久的好事。干好事,更得有好方法。大新村秦水口自然村闲置用地较多,村支两委想在这建设集中居住区。为求取民意的最大公约数,秦水口自然村召开村民主协商议事会讨论规划建设方案。从选址到户型,从测量补偿面积到监督工程质量,所有涉及百姓利益的环节,都有民主协商议事会成员参与。最后,只用了3天的时间,150多户居民就签下协议。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如今,秦水口自然村集中居住正有序推进。

  “环境变美了,村民们再随地吐痰,都觉得臊得慌,赌博等陋习在村里也渐渐绝迹了。”房村镇尚王村村支部书记夏慧说。

  人居环境整治最先改变的是村民惯常的生活习惯,最终提升的是整个乡村的精气神。

  曾经的偏僻渔村柳泉镇北村村,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论,链接乡村发展的主线。村里聘请浙江、上海、北京的旅游规划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深挖古迹、古村、古井、古树、古老传说等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一山一湖一古村”建设楼山岛度假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中坚决不拆老房、不砍老树、不赶老户,尽量保留和凸显“山村味”“渔家味”。合力而为,凝聚人气,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量达80余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60余万元,旅游业年收入4500万元以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善治惠民、善治富村。

  网格化管理,为乡村治理壮骨

  1131个综合网格,68个专属网格,一张全要素的“治理网”,拼成了铜山社会治理的强健骨格。

  说实话,网格化管理如今早不是新鲜词,在城市社会治理中也日益凸显功用。但网格化管理如何下沉到乡村,仍存在现实的难点。如何破解难题,由堵变疏,铜山乡村治理的经验是——赋予网格管理更多的内涵。

  “村镇出现车辆剐蹭,现场勘察和快速理赔需要时间,这时双方很容易有摩擦。我们和保险公司联手,发动一线网格员参与,在柳新等4个镇试点推出‘网格+警保’新模式”。铜山区公安局交警大队秩序股股长代长征说。

  通过创新“网格+”,铜山区把原来以社会治安领域为主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延伸至城管、环保、安监、信访、警务、诉讼等“全要素”业务部门,形成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汉王镇建立起全国首家基层便民解纷中心,涵盖24小时自助法院、审务工作站和巡回法庭(调解室)三大区域,能够实现自助立案、“网格+审务”协作、联动调解、巡回审判四大功能,是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综合性创新平台。铜山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牧说,通过推行“网格+审务”,在29个镇区和街道建立审务工作站,网格员全流程参与诉前、诉中、执行过程,实现资源整合、触角下沉。

  围绕“全要素”定位,创新构建“大巡查、大智慧、大调解、大参与”体系,铜山预测预警预防、“网格+信访”、“网格+审务”等乡村治理模式得到省市肯定。全区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率大幅提高,全区86.7%以上的村(社区)达到“无访”标准。

  围绕乡村治理,铜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实际,又可借鉴可复制的善治之路。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