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香包为村民铺就了文化致富路。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摄
◎徐报融媒记者 张德鹤 杨旭东 李梦琪
不久前,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三组村民王彩荣,因为小女儿得了红斑狼疮需要去徐州市的大医院住院治疗,但又一时拿不出钱来。由于丈夫早年在外地打工时因工伤去世,小女儿之前因病进行了截肢,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此次旧病复发,更是雪上加霜。
马庄村三组的党员志愿者孟洪永包挂王彩荣家,得知此事后,主动告诉她,她家的情况可以申请“大病救助”。于是,他帮着王彩荣准备各种申报材料,逐级上报,进展顺利。
孟洪永告诉记者,除了王彩荣家,他一共包挂10户家庭。“通过经常到包挂户走访交流,得知谁家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谁家有矛盾纠纷、信访、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我作为志愿者都会上门联系,主动服务。这也被称为‘十必联’工作法。”
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工作理念,将试点工作落实到一件件民生实事上。通过明确服务事项,组织志愿者主动上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的身边,同时也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不仅党员、乡贤、乡土文化人才等的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得到提升,更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民归属感、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温暖一人一家,影响一村一片
说起“十必联”,贾汪的很多党员志愿者都会提起“党员联系户”制度,一直以来贾汪区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每一名党员联系多户村民家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在群众中不仅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更树立起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借鉴并发扬这一做法,贾汪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探索推动“十必联”工作法,不仅组织党员,更把当地乡贤、后备力量、热心群众等基层群众力量有效聚集起来,发动他们成为志愿者与村民建立联系户制度,开展“1+10”服务和“1+1”精准帮扶,每人包挂10户,每季度入户走访一次,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的必上门联系,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必上门联系,推动文明实践由“进村”向“入户”深化、由“见人”向“走心”深化。
大吴街道小吴村党员志愿者李孝春包挂了十户群众家庭,其中最让他牵挂的是90岁的邱金莲家。
“大娘,中午怎么吃的?”12月15日上午11点,李孝春像往常一样又来到独居老人邱金莲家里。这两年,邱金莲因视力下降,独自生活越来越困难。她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在身边照顾。邱金莲吃饭的事,就成了李孝春最牵挂的。
听到李孝春的声音后,邱金莲的小女儿迎了出来。她告诉李孝春,她周日不用上班,特意过来陪伴母亲。天气越来越冷,她和两个姐姐已经商量好,将轮流把母亲接到家里住。“谢谢你孝春,我们作为子女都很感动。”邱金莲的女儿说,他们姐妹几人以前都是轮流给母亲送饭,但陪伴母亲的时间有限。而自从贾汪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李孝春作为志愿者包挂到邱金莲老人家,一周至少来两次,陪老人家聊天,帮老人家办事。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非常需要关心和陪伴。”李孝春说,通过开展“十必联”工作法,志愿者经常到包挂户家中走访交流,了解群众所需,帮助群众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群众感受到志愿者真诚的关心,更加同党和政府心连心。
紧跟群众需求,服务百姓生活。小吴村党支部书记李季说,志愿者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开展“1+1”精准帮扶服务,坚持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问题入手,有针对地开展生产生活帮扶、医疗保健指导、心理疏导陪护等,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帮助,通过温暖一人一家,影响一村一片。
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办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主体力量是群众,尊重、倾听村民的诉求,需要充分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共建共治过程中,最终实现共享美好生活的目的。贾汪区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相结合,镇村协商议事室就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多方参与、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给当地带来积极的改变。
今年3月,贾汪区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工作,首批确定大吴街道办事处、潘安湖街道办事处两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平村、小吴村、马庄村、西大吴村4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
5月份,小吴村召开首次协商议事会议,会议主题为小吴村雨污管网改造。村民颜振超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颜振超是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村民们多次向他反映,小吴村原有的排水设施老化,排水不畅,居民出行困难。“去年大雨,村里道路被淹,排水沟还有臭味。”颜振超和其他几个村民代表一起向小吴村村委两套班子反映该问题。
小吴村党支部书记李季作为村协商议事会议第一召集人,立刻组织会议。“雨季快到了,排水不通,怎么解决?”“村里汽车越来越多,道路又窄,明沟必须加盖板。”该村首场协商议事会上,参会各方代表围绕污水管网改造的设计方案、质量监督、维护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充分进行协商,最终表决一致通过。
两个月后,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结束。颜振超指着家门口的排水沟说,今年雨季,道路上没有了积水,小汽车也有地方停了,全村老百姓心里也敞亮了。
大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副所长李路告诉记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协商民主相结合,彰显了“贾汪特色”。“凡涉及地方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进行协商,包括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公共空间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路说:“根据协商民主议事工作规则,经协商达成共识的议题,报村党组织确定后实施。实施情况应及时公示,而村协商议事会议负责监督协商结果实施。”
目前,贾汪全区12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均建成了协商议事室,130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几乎全部建成协商议事室,基层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平台,在贾汪实现了全覆盖。
人心聚起来,村美业正旺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深入,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可喜的变化。各类涉农资源阵地得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有效下沉,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党员志愿者和乡村贤达、乡土文化人才等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群众逐步由“观众”成为“主角”。
从今年5月起,贾汪以马庄村一、五组为基础,大力改造建设真旺村。此次改造对村庄道路、公共空间、房屋立面进行整体提升。主干道两侧民居布置石磙、磨盘、水缸等老物件来增添历史年代感,景观绿化以乡土树木为主搭配种植,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的村落景观,打造曲水流觞风格的特色田园乡村,与潘安湖相得益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今年,全区各村(居)抢抓有利气候条件,大力度、全方位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区动员参与10万人次,累计清理生活垃圾5.2万吨,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清理旱厕1026个,栽植树木21万棵,清理河道235公里,整治、硬化、拓宽道路398公里。其中,江庄镇竹园村建成休闲娱乐长廊、群众文化娱乐广场等设施,整治臭水塘,村庄环境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茱萸山街道才沃村提前开展拆除违建、绿化种植等活动,清理垃圾7000余立方米,整治边沟2000余米,有效改善村庄面貌;工业园区白集村利用收回的空地,进行高标准绿化,并新建村民健身广场2000平方米和游乐园500平方米,解决群众文化活动无场所的问题……
生态宜居的乡村、淳朴向上的民风,为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贾汪依托生态转型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旅游”等新模式,建设一批农家乐、采摘园和特色民宿,建立并完善全产业链条,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变为金山银山。特别是放大香包产业效应,成立香包专业合作社,建设香包产业园,让香包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小香包变成富民大产业。
风淳、村美、业旺、民富。对于一年多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进行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有益经验,贾汪区委书记张克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既定模式可供学习,我们将始终坚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理念,创新模式、创立标准、打造品牌,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区。贾汪党员干部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