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隋光:纷飞战火中走来 育得桃李芬芳
2019-09-24 16: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扬 邢冲 庞理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邢冲 庞理云)近几日的《人民日报》被折叠整齐,压在颇有重量的放大镜下,放置在侵窗而入的阳光里。这是今年97岁的江苏师范大学离休教师、老战士隋光每天的固定读物。

  报纸一旁散着几张彩色照片,是2016年4月隋先生与妻子同往上海时拍下的。近百岁的老人见证着华夏斗转星移。烽火岁月,隋光先生为民族独立、领土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平时期,他坚守三尺讲台,传递真理力量,育得桃李芬芳。

  烽火岁月的战斗英雄

  71年前,彭城大地战火纷飞。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时,隋光才26岁,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

  1948年9月,正在学校捧书研习的隋先生接到“上战场”的通知,随即奔赴一线,以第九纵队指导员的身份,带领战友冲锋陷阵。在泰安换好军装步行三天三夜抵达徐州,还没等歇息,第一次战斗就打响了。隋光的一位好友倒在了枪林弹雨中,倒在他的眼前。

  后来的战争岁月中,隋光所在的队伍先后与敌方交火冲锋二十余次,有两次,子弹以高速穿过棉裤,棉絮跳脱出来,染上伤口殷红的血。没有停留,不作休息,步履蹒跚的隋光艰难站起,继续战斗。

  后来,离休后的隋老先生常受邀为青年人讲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他诉说当时的紧迫局势、战略决策或者是艰苦生活,唯独对当时受伤的情景只字不提,他说,青年人只需要记得那是一场军民同心、共赴解放的正义之战,在生活中珍惜当下,勇往直前就够了,那些苦痛的过往就永远留在他们亲历者记忆中就好。

  和平时期的模范教师

  和平如约而至,隋光褪去一身戎装,转身投入到教育一线。从南京到西藏再到徐州,三尺讲台总是最能够让隋光安心的地方。

  七十年代的师大刚在徐州扎根不久,占地三百亩的校区塞着七个系和两个技术教研室。教学经验丰富的隋光很快进入了状态,一头扎进了思政教学工作。

  “那个时候这门课都是大教室,一次课一百多名学生,几乎每个系的同学我都教过。”讲起这些过往,隋老先生神采奕奕,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某个午后的课堂。

  后来担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一职之后,隋光就更忙。“在其位,谋其事”的道理常在他心头,于是,他在教学之余致力于学校提升工作,助力学校屡创教学佳绩。

  80年代初,已是耳顺之年的隋先生离开了半生耕耘的讲台,而他曾经的学生有很多选择了留在师大,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为母校奉献自己的智慧与青春。

  离休后的隋老先生和妻子居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几十平米大的小公寓里,陈设简单,没有多大开销。闲不住的老两口,开始寻找和联系贫困大学生,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老人常常能收到了受助学生的来信,每次信件一到,隋老先生就赶忙拿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读信,妻子也挨在旁边看着,满脸笑意。

  崭新时代的耄耋学者

  隋老先生离休后,学习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而是与时代共进步。

  过去身体硬朗的时候,在下午的社区老年阅览室,准能找到正在读书的隋老先生。近些年,隋老的身体不再能支撑他外出久坐,但他却也没因此“偷懒”,而是将看书地点移至家中,依然保持着每天四个多钟头的读书时间。在隋先生的观念里,时政大事是一生都要时刻关注的。于是,《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成为了他每天的必读、必看。

  隋老先生家墙上挂着一幅书法,笔劲苍遒地写着一首小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它仿佛是隋光老先生一生的写照:犹如青松,一生正直挺拔,一身翠色,屹立山巅。

标签: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