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4月25日徐州讯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这是王浩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在变电运行、电网监控工作一线奋战23年,完成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获得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及专利奖10多项、优秀QC成果奖30多项,在科技创新工作上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王浩从小就梦想做一名发明家。1996年,他被分配到徐州供电公司220千伏变电站,成为一名值班员。工作中,他发现变电站设备检查工作仍采用传统的巡视模式,没有记录可查,难以保障巡视质量,而设备发生异常后,若不能及时发现,则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到2002年,他终于把想法变成了现实:应用射频识别无线通信技术,研发了“变电站设备巡视检查系统”,在省内首次实现了设备巡视电子化管理,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巡视管理水平。第二年,他又对系统进行升级,开发了通过网络实时查询设备巡视状况功能。随后,他还研发了“电能平衡计算”“两票扩展系统”“值班日志系统”等多个生产软件系统。
惟进取也,故日新。日常工作中,王浩不断雕琢自己的“活计”,以创新之手提高技艺,追求完美。
2006年,王浩发现当时使用的DF1800监控系统功能无法满足值班需要,每天上万条设备状态信息在屏幕上滚动,监控员难以准确捕捉到所有异常信号,给设备监控带来隐患。而系统研发人员已经离职,没有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升级。于是,王浩主动揽下了这个活。通过研究,他对监控系统功能进行了革新,实现了事故、异常、越限信息的分屏显示,避免对异常信息的遗漏。接着,他又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开关光字牌集控显示、干扰信息的屏蔽等10多项功能。
此后,王浩追求梦想的脚步没有停止。2007年,他完成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设备验收作业指导书》,在国家电网公司首家采用了掌上PDA进行设备验收管理,有效提高了变电设备的维护水平;2008年,他和同事研制了“小电流单相接地检测报警仪”,实现了对故障线路的快速检测,缩短了用户停电时间,2012年,又多次对该技术进行升级,实现了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快速处置;2017年,他研发了变电站设备信息全回路自动校核平台,在国网公司系统率先实现了综合自动化信息表自动生成。
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王浩超于常人的付出与努力。他对2014年江苏电网在徐州开展220千伏及以下断路器远方操作试点记忆犹新。期间,他每天奔波5座变电站,早上7点出门,到晚上10点才回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3个多月。正是在那一年,徐州电网在全省率先进入断路器远方常态操作时代。
在很多青年员工眼中,王浩是一位好老师。因为王浩常对他们说:“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错。我会把自己犯过的错告诉你们,避免你们再走弯路。”
2012年参加工作的白玉东是王浩带过的众多徒弟中的一员。在王浩的指导下,白玉东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很快成长起来:参加工作仅5年,他就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目前,已拥有各类专利近10项、获奖论文10余篇。2018年,白玉东从一名电网调度值班员成长为徐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综合处主管,开启了全新岗位锻炼。
在王浩的带领下,地区监控班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王浩所带的徒弟中,有4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5人获“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而王浩获得“江苏工匠”“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并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表彰为劳动模范。2019年4月,王浩获得“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他也是今年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电力工作者。(周洋 李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