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徐州85岁老人捐出遗体 生命终点处“最后的馈赠”
2019-02-13 19: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13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2月10日,85岁的退休干部、有着60年党龄的王儒桂老人在家中病逝。傍晚7点,家人在进行了简短的遗体告别后,将老人抬上徐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车,含泪目送她去了生前约定好要去的地方……

  5年前,老党员的“浪漫约定 ”

  “人活一辈子,就要奉献一辈子。”这是王儒桂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4年的夏天,王儒桂因血压突然增高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在生死关口走过一遭后,王儒桂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

  起初,家人并不理解她“大胆”的想法。王儒桂说,捐献遗体的想法不是一时兴起,自己身体不好,糖尿病、高血压缠身,将来走了把遗体捐出去,给学医的孩子们做研究,也算做最后一件好事。

  王儒桂的坚持最先打动了老伴王经武。这对老人携手相伴60余年,生活的跌宕起伏、柴米油盐没能抹去他们的“浪漫”。“要捐就一起捐,我们都是老党员了,你去做贡献了,我也得和你去一处。”王经武轻声承诺着她。

  遗体捐献需要办理一定的手续,老两口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便委托女儿王惠君代办。2014年10月13日,王惠君带回了三份遗体捐献同意书等待签字,那多出来的一份是她的。王惠君说,“爸妈这么大的年龄都能这么开明,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将来我陪他们一起!”

  就这样,王儒桂的爱心像一颗种子,埋入家人心中,影响了后来人的选择。

  今天,生命终点处再献一次“爱心”

  王儒桂的一生经历丰富。年轻时,出身穷苦的她卖过烙馍,后来自学考上了徐州财经学校,是徐州第一家信用社——“黄河信用社”的创始人。“别看我年龄大了,但我读书看报,一点都不封建,凡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我都支持。”女儿王惠君回忆,母亲一生开明、乐观,做起好事从不含糊。

  “前段时间母亲身体还行的时候,下楼见到有卖东西的小贩,天冷没有生意,她就回家,专门让做了羊肉汤给人家送了暖暖身子。”这样善意的举动,贯穿着王儒桂的一生。

  疾病最终让老人的生命定格在了2019年。王儒桂去世后,家属们商议该如何办理老人的身后事,之前签署的遗体捐献书是否履行。

  最终,老伴王经武一锤定音,“我知道你们都舍不得她,但也要尊重她的意愿,让她实现捐献遗体的诺言吧。”于是,家属们为老人换上了平时最爱的那件大衣,进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等待遗体捐献车的到来。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对大操大办丧事很反感,认为一些形式化的旧习要改一改。”王惠君说,如今母亲用实际行动传播文明新风,“以后的清明节,我们就在徐州遗体捐献纪念碑前参加集体悼念了。”

  徐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主任刘志安介绍,逝者捐出的遗体将会成为医学生的第一个手术“患者”,也是医学生的“无语良师”。

  据了解,徐州从2011年开始进行人体器官捐献这项工作,2013年实现第一例捐献。2018年登记捐献遗体47人,实现捐献11具;捐献器官20例,捐献大器官63个、角膜18枚。捐献者的爱心为医学教学、科研以及医疗移植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后记:

  如王儒桂老人生前所愿,没有花圈、没有追悼会,家属在老人的遗体前默哀,送老人最后一程。

  “活着的时候我尽力做好事,死了就用我的身体去做研究。”老人生前常念叨的话让人肃然起敬,也让儿女铭记于心。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情怀,代代相传。

  老人的家中,悬挂着一副书法,是王经武写给王儒桂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老人在生命的终点,以另一种高尚地形式,活在怀念她的人的心头。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