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重整田畴织锦绣 乡村振兴百姓富
2018-10-30 10:31: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项目区的“田间工人”。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新农开 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孙守文

  走进新沂市时集镇陈墩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条长2910米,宽9米,深1.5米的崭新防渗水渠呈现在面前,从小蒋翻水站刚打出的清水,正在通过三个出水口源源不断地流入这条渠,而后经过渠道流淌至时集镇山东、陈墩等村的田间地头,一条条防渗水渠犹如一根根连接沂北干渠和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打通了田间水系畅通的“最后一公里”,汩汩清泉滋润了农户的心田,昔日干旱缺水的贫瘠土地如今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沃土良田。

  时集镇陈墩村的改变只是新沂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走进新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路宽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水丰了,汩汩水流不断涌进农田;地壮了,土壤改良让贫瘠土地吃上了“营养餐”;村美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扑面而来。

  农民过上“幸福种田”日子

  9月初,走进新沂市农业开发项目区双塘镇九墩村葡萄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葡萄大棚,种植户们正忙着把采摘下来的葡萄称重装车。种植户魏良东说:“今年,我家种的10亩夏黑、8亩藤稔早熟葡萄,还有7亩甬优1号,这三种葡萄每亩地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多亏了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我们修建了水泥路,打了水井,铺设了滴灌,阴雨天不愁向外运输葡萄,干旱时也不愁园里灌溉。

  新沂市新店镇红旗村村支部书记朱明安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原来没人种的田地现在成了香饽饽。高标准农田建设还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红旗村成立了互助合作社,对全村2000亩耕地农业生产实行“保姆式服务”。只要一个电话,农田灌溉、机插机播、粮食收割就能服务到家,农业开发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种田”的日子。

  2015至2017年,新沂全市共建成桥、涵、闸、站等渠系建筑物10982座、防渗渠535.09公里、水泥路705.35公里,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2.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0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2.2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42万亩,田间工程配套率90%以上。

  “美丽乡村”展新颜

  走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人在画中行,处处皆风景”的农村田园风光扑面而来。

  新沂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通过完善农田林网建设,林木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田间小气候和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的能力明显增强。在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探索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将工程的美化融入当地的乡村风貌,打造出邵店镇朱圩村、窑湾镇刘宅村等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新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项目首批项目区邵店镇朱圩村,小桥流水、道路整洁,还有垃圾回收站;每户门前都有一块园地,四周都是用竹蔑编成的栅栏,并且统一着上绿色,整齐划一,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新沂市邵店镇朱圩村党总支书记李东风说,在这里,以前村里“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后,通过整合农发与住建部门投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村庄连结,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有机融合,村庄和田野纵贯相通,村民出行便利了,路灯穿插在绿树之中,村庄实现了雨污分流,垃圾收集运输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村内建有中心公园,小桥流水,水榭亭阁,村庄掩映在精品苗木与果树之中,房屋错落在篱笆园之后,家家门前有风景,户户门口是田园。2018年,邵店镇朱圩村被评为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特色农业名片不断涌现

  为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新沂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一大批种粮大户、果蔬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涌现了新店稻米、时集水蜜桃等多个特色农业亮丽名片。

  江苏农垦集团、山东沂州集团、山东威海园林集团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入驻项目区,流转土地3万多亩,集约发展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让一些大型农机有了用武之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500强企业沂州集团看中了新沂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的魄力和成效,在瓦窑镇成立了徐州永晖农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打造精品、标准化农产品。

  高流镇华丰村、双塘镇九墩村、阿湖镇桃岭村等地农民听说该区域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后,主动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一次性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万亩以上葡萄产业基地。流转土地后,一些老人、妇女等,在获得每亩1000元以上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在园区内打工,每天可获得70元至150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田间工人”。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