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比高原还高的,是奉献的丰碑
2018-10-25 14:04: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劲松 王正喜 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对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带的居民来讲,青天之上的蜀道生活,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存在。

  在四川,虽然被称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主峰高达7556米,但整个四川省的平均海拔,只有1056米。由于徐州市的平均海拔只有36米,蜀道之高之难,已足以对生活在东部平原地带的徐州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

  而今天所讲述的故事,却发生在比四川省的海拔还要高得多的地区,那就是平均海拔5021米、最高海拔8844米、首府拉萨海拔366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从平原地带遽然来到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普通人的感受不是天堂般的快乐,而是无处不在的高原反应:低压缺氧导致的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疲倦、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8月24日,当采访组一行结束了在新疆奎屯市的采访,马不停蹄地从乌鲁木齐经西宁飞到拉萨的时候,一下飞机,就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高原反应的威力。

  但就在我们的身边,每年却有那么一群人,甘愿冒着未知的风险,到拉萨、到林芝、到阿里,为当地百姓建桥修路、诊病问疾、授业解惑。他们同样有高原反应,同样有各种想的到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们却能一待就是三五年。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叫援藏。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由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从2003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各行各业的徐州人被各级组织派往西藏,执行援藏任务。

  让我们记录下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桩桩动人的故事。

  王立权

  高原丰碑

  8月25日,美丽的拉萨河上,开通于2007年的柳梧大桥上车水马龙,记者的心情既骄傲又沉重。骄傲的是,这座连接川藏、青藏公路与市区的雄伟大桥,是时任大桥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的我市援藏干部王立权指挥建设的;沉重的是,他因为援建柳梧大桥付出了3年零9个月的心血,患上了高原病,于2016年8月24日突发心脏病,提前离开了人世。

  2003年11月,王立权来到拉萨,他来不及适应严寒、缺氧等恶劣的高原反应,就深入现场,对施工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大桥桩基预制下沉沉井基础设计方案提出颠覆性整改。

  青藏高原是由海底板块变迁隆起而生成的年轻高原,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加上拉萨河水是由山上的冰雪融化而成,非常寒冷,采用传统的沉基技术非常困难。王立权提出,由沉基方案改为排桩连续墙,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柳梧大桥设计总长1660米,宽29米,双向六车道,造型采用提篮拱形,侧倾角达28.4度,这一角度在当时为全国第一;复式钢箱提箱拱跨径120米,当时也是全国第一。按照设计要求,大桥拱跨合龙误差要控制在5.5厘米以内。作为总工程师的王立权,整整48天没有正常休息过,他白天黑夜泡在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反复测算。最终,使拱跨误差控制在4.2厘米,钢拱顺利合龙。

  2006年11月,王立权援藏三年期满。然而,柳梧大桥当时正处于关键施工阶段。王立权主动提出延长援藏期限9个月,确保柳梧大桥顺利通车后才离开西藏。

  雄伟的柳梧大桥始终牵挂着王立权的心。2015年7月,时任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立权,带队慰问徐州援藏教师。再次踏上西藏高原后,他直奔柳梧大桥,从桥上看到桥下,看看还有没有安全隐患。当时的陪同人员格桑朗加回忆,他触摸桥墩时,简直就像是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动情。

  回到徐州后,王立权第一时间写下了对柳梧大桥的管理和养护建议,引起拉萨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很快予以实施。有人劝他,都离开这么久了,何必那么认真,王立权却说,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也是援藏干部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由于长时间在高原工作,造成王立权心肌肥厚,瓣膜关闭不全,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年仅52岁就提前离世。但飞架在拉萨河上的柳梧大桥,却以其高质量成为徐州人援藏的一座丰碑。

  为之作证的,是那日夜奔流的滔滔河水。

  王人颢

  创新卫生援藏模式

  脸庞上印着高原红,头发已花白,这是“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先进个人”,徐医附院援藏干部、拉萨市人民医院第六任院长王人颢给人的第一印象。

  拉萨市人民医院,是拉萨市唯一集医疗、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单位,承担着市区及七县50多万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服务半径达120公里。2009年9月,按照江苏省委、省卫生厅指示,选派时任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的王人颢,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第六任院长,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刚刚到任,王人颢就下大力气加强医院比较薄弱的管理环节,同时多方争取建设资金,推进医技楼项目、医院整体改造项目,使医院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利用江苏省、徐州医学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各级各类援藏资金,添置大型仪器设备,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切实保障医疗安全。王人颢任职拉萨市人民医院三年,医院各项指标连年翻番,业务总收入节节攀升,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职工满意度达历史新高。2011年,医院荣获“拉萨市医院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王人颢特别关注妇女儿童等群体,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推行“儿科医生下产房,产科儿科双查房”的新举措,使得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他还为医院引进特需医务人员,开通新的妇产科病区,使医院妇产科床位达到60张,成为自治区最大的临床科室,缓解了拉萨孕产妇住院难问题。2012年,妇产科团队获自治区表彰,被授予“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在做好受援单位工作的同时,王人颢还创新卫生援藏模式,发挥江苏卫生援藏团队优势,于2011年3月组建了“江苏省卫生援藏医疗队”,自己亲自担任医疗队队长。医疗队以拉萨市人民医院为基地,各县医院为重点,通过巡诊、义诊、讲座、培训、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演示以及健康咨询等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受到现场医治的林周县松盘乡农牧民普布卓玛高兴地说:“江苏援藏卫生医疗队真是我们的救护神,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

  刘俊杰

  和患者的心贴得更近

  现任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刘俊杰,是我们此行接触到的第一位援藏人。

  曾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育处处长的他,是2017年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2017年年底受组织派遣来到西藏。在“日光城”拉萨生活仅半年多,刘俊杰就被晒得脸色黑红。走在路上,经常会被人认作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

  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以呼吸、消化专科特色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距今已有55年的历史。虽然是自治区级别的医院,但从外观和内部设施上看,却比不上徐州的县级医院。

  硬件设施的差距只是一个方面,更大的差距体现在内部管理和技术水平上。

  今年,自治区二院承担了1500例包虫病手术任务,按医院现有的手术承接能力,根本无法完成。从年初开始,刘俊杰就多次召开协调会,采取扩充病区、增加和改造手术室、麻醉复苏室,调整绩效分配方案等一系列举措,来保证包虫病手术任务的完成。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流行病,在青海西藏等畜牧区比较常见。在实施过程中,刘俊杰发现存在病员不足的问题,他就利用送驻村工作队及结对帮扶的机会,深入到县及乡镇了解情况,查找原因。针对部分农牧民不愿意手术的情况,又联合县卫生部门一起做好宣传工作,指定专人做好包虫病防治的联络工作,和地区签订包虫病救助协议。

  为进一步提高自治区二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刘俊杰坚持定期进行业务查房,对各科临床及医技科室运行病历、交班记录、各种登记本及检查报告等进行抽查,对当月终末病历、处方、各种申请单评分,为医院创“三甲”作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年初,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制订了120急救统一调配方案。刘俊杰牵头完善了医院急救和应急各项制度,制定了低年资医师轮转急诊科制度,优化急诊科绩效分配方案。目前医院急诊科出诊次数、救治能力跟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医生,是不是就可以抵抗高原反应呢?刘俊杰说,到5000米以上的地区义诊,头晕目眩是常有的事,“高反”谁也避免不了,只是程度不同。他也是坚持喝红景天,吃复方丹参片。

  今年七八月份,自治区二院两名副院长相继休假,刘俊杰毫不犹豫地把他们两人的工作都接了下来,业务工作、安全生产、正常诊疗……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看起来更黑更瘦。

  刘俊杰说,每每驾车到5000米以上的农牧区,看到驻村队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看到群众的生活还很艰苦,才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援藏医生,在拉萨所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只有每天认真地工作,默默地付出,才能和藏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孙志刚

  舍不得这群孩子们

  从2014年8月起,徐州市先后有三批教师赴藏,到刚刚成立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与江苏其他地市的老师一起,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是拉萨市的直属公办学校,由江苏投资2.6亿元建设而成,初高中在校学生约2600人,生源来自除阿里之外的整个西藏地区。由于教学质量高,被称为“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在最近四年的全国高考中,普通本科及以上上线率位于拉萨市同类学校前列。

  曾任丰县欢口中学德育处主任的孙志刚,2014年8月援藏至今,一直在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任高三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现在是学校语文组教研组长、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也是徐州援藏组组长、江苏省教师援藏组组长。

  在拉萨四年,孙志刚最深的体会是:这里的孩子太逗、太可爱。这也是他一直申请延期援藏的主要动力。

  孙志刚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上讲台,跟同学们自我介绍,“我姓孙,叫孙志刚。”立马就有同学开玩笑说:“老师,是不是孙悟空的孙啊?”

  开学之初,他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篇小作文——《孙老师,我想对你说》。罗布同学写道:愿和老师一起打篮球,给老师讲佛说法,还要偷偷告诉老师,打学生不打肩头、递扫帚要丢在地上让人捡。拉姆同学:遇到幽默风趣又有才华的老师,自己的语文成绩定会“王者归来”。张雄同学:您是第一位走进我内心的江苏老师。

  “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这是西藏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高原步行,相当于在内地负20斤的重物行走。在内地连续上三节课才赶得上在拉萨上一节课的辛苦。“同学们,对不起,容许老师喘几口气再接着讲”,这是援藏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两个月后,似乎习惯了些,但吃久了的“川菜”又变成了每吃必厌的“上火菜”,加上干燥的高原气候,口鼻开始生烟,舌喉开始溃疡……

  拉萨的12月到2月气候最恶劣,极其寒冷、干燥、缺氧。而拉萨中小学每年元月开始放寒假,高三老师要留下来补课。孙志刚在睡前用水泼湿地板,打湿窗帘,把加湿器拨到最大值,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还是瘀满血块,嘴唇又加深了几道血口。加上1月份的含氧量仅有内陆地区的30-40%,缺氧会使人深度失眠。打开公寓配备的弥氧机也没用,常常是头疼欲裂到天明。

  与内地相比,西藏高考形式不同,考试大纲不同,教材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所以老师备课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学校号召老师借鉴内地“导学案”形式,结合西藏学情创新教学模式。在没有一点基础的西藏搞“导学案”教学模式,老师要付出很多,这可苦了从内地来的老师了。孙志刚说,政治老师葛中儒因严重缺氧和极度疲劳,一度晕倒在了高三(1)班的课堂上。

  尽管条件这样艰苦,但第一期江苏援藏老师援藏期满后,仍有15位老师主动申请再留藏支教两年,这让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颇为感动。2016年国庆节假期间,齐扎拉书记亲自邀请他和其他续期的老师共进晚餐。孙志刚提出:“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年轻的家长抓起,要建好家长学校。”齐扎拉书记拍手称赞,当即对拉萨市教体局中楚成局长说:“咱们教体局要配合和支持孙老师,把‘家长学校’办好!”

  殷雷

  要改变现状,先改变自己

  同样是江苏援藏的第一批老师,来自徐州市三十七中的殷雷已进入援藏的第五个年头。红润的面庞,爽朗的笑声,看得出他已完全适应了西藏的生活。

  殷雷是主动申请援藏支教的。“一人援藏,全家奉献”。记得刚刚拿到市委组织部下发的援藏教师申请表的时候,家人面对热血沸腾的他,是理解支持的笑容;更记得接到赴藏通知单后,父母的忧叹,妻子的惆怅。进藏后,他每次与家人通话报平安,都能体会到家人平凡的话语背后,隐藏的牵挂与思念。

  在拉萨吃饭,学校有食堂,但都是川菜,老师们吃不惯,经常闹肚子,于是就在宿舍自己做。但高原的气压低,开水的温度只有85℃,煮饭煮不熟,高压锅成了最常用的炊具,煮饭、烧菜都用高压锅。在拉萨支教的老师,最容易患上高原性高血压,经常头晕目眩,只能咬牙坚持。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想着远方家人和朋友,让人体会到了远方游子最大的困难是寂寞。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先改变自己。殷雷告诉自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最适宜的方式来改变现状!援藏老师们一起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考题,经过倡导与推广实践,经历了与当地老师从“碰撞”到“融洽”的过程,学生的平均成绩大幅提升,形成了“西藏内地班”的教学模式。

  来藏一年半,殷雷就发表省级论文三篇,面对全校开了两次示范课,获得较好的评价。2014-2015第一学期荣获江苏援藏教师量化考核第三名,第一年援藏结束时被拉萨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优秀援藏教师,第二年结束时被评为优秀援藏干部。

  殷雷说,“援藏”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骄傲,更是一次磨砺!经过高原的磨练,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回顾援藏这几年,无怨无悔,无比自豪!

  郭兵

  缺氧不能缺精神

  郭兵是江苏省检察机关第三批业务交流援藏干部,也是徐州检察机关援藏的第一人。2013年10月,根据拉萨市检察院的安排,郭兵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同时负责办理部分侦查监督和公诉案件。

  来藏旅游的人会感觉“西藏除了缺氧之外,什么也不缺”。身强力壮的郭兵也被呼吸困难、高原性高血压所困扰。不能快走,上楼梯要缓缓而行。有几次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绿灯亮起,十几秒的时间郭兵竟走不过去,任车辆擦身而过。拉萨紫外线强,很快他就有了黑红的脸膛和干裂的嘴唇。

  在西藏,郭兵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只有特殊的环境,没有特殊的干部。很快,郭兵就在降压药和防晒霜的帮助下适应了高原环境。

  拉萨市检察院研究室是大综合部门,下设检委会办公室、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检察宣传办公室、案件考评办公室、法律政策研究和院刊《清水源》杂志社、人大政协联络办公室。

  如何让研究室作为检察院业务调研的大脑、核心,如何把院刊办成检察业务文化交流的平台,是郭兵一到岗位就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细心观察分析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郭兵把检察调研和检察宣传作为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充分发挥研究室发现亮点、总结经验、宣传效益的优势。

  白天在办公室处理事务,晚上就在宿舍写材料形成经验,对内指导工作、对外宣传成绩。郭兵记不清有多少次夜里被缺氧憋醒,实在睡不着就在脑中琢磨草稿和翌日的规划。

  在研究室同志们共同努力下,他们围绕“检察机关执法规范推进年”“政法机关队伍素质建设年”两大专项活动,编发撰写了大量简报,数十篇报道被各类报刊采用;倾力打造拉萨两级检察机关干警集聚智慧、交流思想的平台,完成了3期《清水源》出版,初步形成了特色办刊风格。

  近几年,随着拉萨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案件多发。很多案件涉及到藏民的切身利益,由此引发的上访事件随之增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在徐州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郭兵在检委会上提出了“以民为本,切实维护藏民利益”的思路,有效地减轻了当地维稳压力。

  2013年年初,拉萨市检察院受理了一起合同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罗某借承建“拉日铁路”标段为幌子,在当地诈骗巨额“机械进场费、施工保证金”,受骗群众200余人。检察院大门数次被堵,大批受害人要求罗某赔偿损失。在郭兵的建议下,拉萨市检察院联合公安、法院、司法部门成立专案组,分别负责部分受害人的安抚工作。专案组成员及时上门或电话向受害群众通报案件进展和赃款追缴情况,赢得了受害群众的理解。

  在拉萨短短几天的采访,不仅见识了高原的壮丽,体会到了高原的反应,更认识了一批可爱的援藏人。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志愿背井离乡,远赴千里支援西藏建设;他们本是远方的来客,却主动深扎基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西藏的建设奉献着聪明才智。他们怀揣着彭城儿女的深情厚谊,把有情有义的徐州人旗帜插在了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他们默默无闻,却甘于奉献。

  他们就是最可爱的徐州人。

标签:援藏;徐州;拉萨市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