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枚 骆耀明
新沂水蜜桃驰名全国,今年的全国评比,再次喜摘金奖。新沂市时集镇郝湖村过去因为开石英矿有名,但导致贫困。如今转型种植水蜜桃,村子由灰变绿了,村民腰包慢慢鼓起来了,村集体收入也逐渐增加了,走进村里,水蜜桃是红的,村民的脸是笑的。
进入9月,大多数水蜜桃销售已基本结束,而新沂晚熟的水蜜桃才刚刚上市。9月10日,在新沂市时集镇郝湖村的桃园里,外地来的客商正忙着收购,到桃园打工的村民,摘桃、包装、装箱,也是忙得不亦乐乎。郝湖村党支部书记郝其选一边忙着招呼村民赶快装车,一边对记者说:“今年水蜜桃产量高,价格还行,客商到地头收购价每斤5元,一亩地净挣1万块钱没问题。”
在郝湖村采访,处处看到是忙碌的身影和洋溢在村民脸上丰收的喜悦。可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郝其选接着讲述了郝湖村这些年曲折的发展历程。
新沂盛产石英砂,时集镇储量尤其丰富。上个世纪90年代,时集镇开采石英砂的企业迅速发展,1996年,20多岁的小伙子郝其选自己开起了石英砂厂。“当时每吨才卖十几元,但随着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加大,到2010年的时候每吨卖到300元,我最多一年卖到2万吨,厂里工人就有100多人。”郝其选说起当年的成就还有些陶醉。仅郝湖村就有石英砂厂七八家,从事石英砂开采、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村民有近千人。
正当石英砂产业“红红火火”的时候,由于环保不达标,2012年,时集镇24家石英砂厂全部停产关闭。“现在想想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对的,开采石英砂要用盐酸洗,粉尘也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看似红火,村民和集体还是穷。”想到当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郝其选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没有了唯一的产业发展,郝湖村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农耕时代。
郝湖村位于新沂市时集镇西北5公里,现有耕地10240亩,人口1020户,4026人,人均耕地2.5亩。传统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山芋、花生为主。上世纪70年代旱改水有四分之ー农田栽植水稻,80年代初因水源问题和农业体制改革分田到户,水稻种植随之取消,一家一户的单干模式,让村民靠天吃饭,饿不着也富不了。
没有产业基础、没有村集体资产,红火一时的郝湖村一夜又回到了从前,2016年,郝湖村被省定为经济薄弱村。
郝其选的人生转变和郝湖村是紧密相连的。2014年,村民选举郝其选为村主任,后来又当上了村支书。带领大家尽快脱贫致富,是他这个支书和村支两委的首要任务。
外出考察,想到过种植中药材、种植花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利用郝湖村背靠小青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土地肥沃的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种植水蜜桃。他们想的是,水蜜桃开花和采摘季节,可以带动乡村旅游。
从2014年起,郝湖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水蜜桃产业园,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村里成立了汇康果蔬专业合作社,集体流转土地栽植水蜜桃400亩,核桃园420亩。在村合作社带动下,农户自发积极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12个。目前,郝湖村已栽植水蜜桃5000亩、核桃420亩。水蜜桃早中晚熟品种兼备,每年从5月份开始上市到10月底结束,亩均效益最低8000元,最高20000元,是种粮食效益的20倍。
村民郝茂文是第一批响应村里号召种植水蜜桃的,如今他已经种植水蜜桃50亩,收入可观。一些村民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每年有固定的土地收益,除此之外,到桃园打工一天,能挣80到100元,又多了一份工资性收入。
村支书郝其选说,一部分人富了不算富,要让全体村民都能脱贫致富才是根本。郝湖村汇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400亩水蜜桃、420亩核桃,50%的利润用于滚动发展,50%的利润用来分红,其中村集体30%、贫困户10%、其他村民10%,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
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又投入到改扩建道路、安装路灯、建设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等公益事业上来。这些年,郝湖村通过党建扶贫、水蜜桃产业发展、公共空间治理及“一核三体”的管理体系建设,去年还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基本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目标。
如今,走在郝湖村的乡村小道上,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桃树和硕大满枝的水蜜桃,空气变得格外清新甜润,每年桃花盛开和桃子成熟的季节,很多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游玩、采摘。“桃树多了,森林覆盖率也提高了,绿色发展让郝湖村百姓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村民郝荣富满脸笑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