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教授演示打牌识字的过程。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摄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瑾)8月16日,风华园社区举行的“朱新兰老师捐赠速学汉字牌”仪式上,数十位小朋友按照游戏方法,4人一组玩得热火朝天。衣着朴素的朱新兰教授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笑靥盈盈地看着大家,不时地作一些指导。
创制速学汉字牌是杨洪清、朱新兰夫妇多年的心愿。他们两人,不但是风华园住户中的名人,每年多次为社区义务讲授传统文化、捐赠书籍,而且还是徐州语言文字研究界的名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创新了通过汉字造字规律识字的“字理识字法”后,曾7次赴海外讲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华语爷爷”“华语奶奶”。
杨洪清、朱新兰教授都已八旬有余,在徐州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就出版了《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快速识字字典》,在一些学校试行后效果良好,曾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退休后两位教授依然研究不辍,将字理识字法不断完善,去年曾在云龙书院联袂讲学,受到市民欢迎。
本月刚刚获得国家专利的“速学汉字牌”共54张,编有序号,前52张每张各有一个四字词语,加注拼音,有的旁注甲骨文或金文。牌上方左右边各置一个偏旁,两张连号牌可拼成一个合体字,如“舟”和“见”构成“舰”字。连号牌上下两边也各设一个偏旁,可组合成上下结构的合体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特级教师张庆评价此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识字于娱乐,为速学汉字开辟了新途径”。
杨教授说,汉字牌既是玩具又是教具,各偏旁组合加起来可形成1000多字,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玩牌3个月到半年就能学会。
朱教授说,创制汉字牌的想法20多年前就有了雏形,因教学和课题事务繁忙未得实施,今年在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才完成了设计、制作、印制等复杂程序,其间杨教授因心脏手术七进七出医院抢救,都没有放弃研制。
自费两万多元印制的一万副汉字牌8月初运到徐州后,两位教授通过各种渠道已捐赠了一半。他们说,做这个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帮助更多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快速掌握和规范使用我们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