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徐州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旗
2018-08-21 10:37: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中心商圈吸引周边消费者前来购物。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 黄启源

  徐州,是一座你来了就会发现很多惊喜的城市。

  她虽处北方,却遍布大大小小十几个湖泊。她虽是地级市,却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

  去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予以明确认可。这是徐州在新起点上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徐州过去多年努力和沉淀的结果。在事实上,徐州以其巨大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优势,早已是淮海经济区十几个地级市居民心中的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的人来徐州就医、上学、做生意、定居,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聚焦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徐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专门出台政策意见给予支持。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徐州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新时代方位、把握发展规律、以世界性眼光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徐州地缘特殊、地位重要、使命重大。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徐州要成为苏北振兴的强引擎、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徐州要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这是江苏省委常委会对徐州的战略定位。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的转型发展,日新月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把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总的发展定位。“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义不仅在徐州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带动淮海经济区的洼地崛起、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等都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购物就医首选之地

  越来越多外地人经商置业

  “每当节假日,在我市中心商圈的金鹰国际广场,30%以上的VIP客户都是外地客户,地下停车场50%以上都是外地车牌。”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处长张同华告诉记者,徐州中心商圈基本都是这个情况,这些外地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山东枣庄、安徽宿州、河南商丘等距离徐州大概1小时车程的周边县市。

  去年9月15日,由三胞集团斥资30亿元打造的徐州三胞国际广场开业,当天迎来3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是继淮海环球港奥特莱斯、苏宁商务广场、云龙万达和铜山万达之后,徐州的第五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三胞国际广场首次较大规模引入英国品牌。让人欣喜地是,今年7月10日,全国第28家、淮海经济区首家门店——徐州宜家家居广场主体已全面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和市政配套施工,预计9月份完工,11月份正式开门营业。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徐州宜家的运营,必然会吸引更多徐州和周边省市居民前来休闲购物。

  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2.76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位居江苏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

  徐州的医疗资源对周边居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悉,全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徐州现有近5000家医疗机构惠及徐州周边4000多万人。2017年全市诊疗人次6000多万人次,服务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辐射苏鲁豫皖四省、直接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1.2亿人的医疗服务圈。为满足周围省市病人来徐州异地就医的需求,早在2012年,徐州市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在全国率先实施开展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工作,并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现场刷卡结报,涉及区域为4省9市63个县(市、区)的5000万人口。

  便捷的购物环境和优质的就医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徐经商置业。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拓展延伸发展战略腹地

  担当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任,必须在集聚城市要素、提升产业能级上下功夫。

  过去的徐州,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工矿区遍布城区,城市面貌较差,但今天的徐州,变得光彩照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稳固。

  鼓楼区是徐州市最早的老工业区,上个世纪,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鼓楼人的骄傲,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过去的骄傲反而成了沉重的“环境包袱”。一边是城市提档升级,一边是企业转型发展,在进退两难中,鼓楼区政府最终选择了“舍弃”。

  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老化工企业北方氯碱不仅在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型化工工业园区安了新家,还在搬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升级改造。徐州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郎辉告诉记者,搬迁过程中,企业也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决策,实施了一个新项目。从原来的氯碱化工转型发展到了现在的精细化工,当年就创造销售收入10个亿。而在全市的大盘子里,像北方氯碱这样的200多家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主城区,搬迁后的土地则为众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腾出了空间。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非常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在美丽的徐州国家高新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有4个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而它们点燃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最初的星星之火。

  从教授到企业老板的十几年间,华洋通信科技的创始人钱建生在中国矿大和徐州高新区从资金到用地再到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实现了当初转型的初衷。在4位教授的引领带动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规模,2017年产值达到400亿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加快“四个中心”建设

  提高徐州的首位度

  1986年,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0个地级市组成了一个新的发展区域淮海经济区。如今,20个城市携手走过了32年。

  从当前综合实力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大幅领先区域其他城市,在交通出行、购房置业、就医上学、消费购物等方面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表示,淮海经济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主要发起者,也是主要推动者。事实证明,实现淮海崛起梦,必须充分发挥徐州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作为中心城市,如何提高徐州的首位度,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我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中心城区面积达3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8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8%以上,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基本建成,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令人向往的区域首善之城。

  眼下,我市经济中心建设突出产业创新和重构,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活力、生态环境等在淮海经济区大幅领先,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徐州现代商圈建设,加快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把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势;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创国家金融支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辐射淮海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徐州科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建设宜业宜居的民生幸福城市。

  徐州的一些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也一直朝中心城市的方向作准备。现在,徐州高铁东站东侧站房及东广场正在扩建,建成之后徐州高铁东站站房的面积将达到4.6万平方米。随着“米”字形枢纽的形成,徐州将形成与相邻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1.2亿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4亿人。

  徐州,这座百年煤城,正承载江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站在新出发点上,肩负新使命扬帆再起航。

  发挥龙头作用 实现“淮海崛起梦”

  ◎黄启源

  30多年来,淮海经济区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作用。作为淮海经济区主要发起者的徐州,也是主要推动者。事实证明,实现“淮海崛起梦”,必须充分发挥徐州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和省委常委会对徐州的战略定位,作为推进新时代徐州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深化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的内涵,切实发挥引领、辐射、集散作用。加快自身发展,增强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强内外联通,汇聚了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在召唤,新征程已开启。让我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