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大学毕业回乡33年情系一件事——他让甘薯种植节省八成人工
2018-05-15 08: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4月25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李洪民时,他正在田里指导农民种植甘薯。作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研究员、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甘薯栽培研究室主任,李洪民1985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徐州后,就与甘薯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洪民刚工作时,甘薯栽培机械仅仅停留在牛马犁地阶段,少数采用拖拉机进行简单起垄,甘薯的作垄、栽插、刨收等主要依赖人工,费时费工,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甘薯种植。1997年,李洪民获得赴日本合作研究的机会。短短三个月时间,通过走访大量农户和参加田间劳动,他深切感受到机械化的重要性,于是用心观察记录,回国后开始以最简单的方式创新机械。1998年,他开始设计收获设备,常常是利用节假日到废品站买原材料,然后送到附近电焊铺加工,一个设计要修改多次。经过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制出了环刀形收获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拉动半圆形钢片,将整个垄子松动、使薯块与土壤分离,薯块全部排列在土壤表面,便于收集装箱,减少薯块的漏收及损伤,每小时可收获三四亩,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环刀形收获器的应用,一改平原地区甘薯收获困难的局面。对于结薯位置正常的甘薯,漏收率与损伤率均低于1%,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针对甘薯栽插中繁重的挑水工作,李洪民发明了施肥破膜浇水器,可一次性完成甘薯栽插时的定穴、刨坑、浇水、施肥、施药、破地膜等工序,每小时可对两亩地进行浇水作业,节约80%左右的劳动量,节水50%-95%。此外,还可将专用肥及农药溶入水中,随水施入土里。2008年,施肥破膜浇水器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在基本解决浇水与收获问题后,李洪民又将注意力转向标准化栽培的各个环节,包括起垄、切蔓、移栽等。他利用外出考察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在没有图纸模具的情况下制造出旋耕起垄机,可利用大型拖拉机一次完成两垄栽培,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还可方便小麦等秸秆还田,现已成为徐州周边种植大户的首选起垄设备。

  大部分甘薯栽培机械是从马铃薯及其它根茎类作物借鉴过来的,但甘薯深埋地下,采用马铃薯收获机收获时需要向深处挖土,铲土量大,机器负荷也大,极易损坏,且甘薯藤蔓匍匐生长,有些长度达到两米以上,韧性强,容易缠绕收获机。面对这些新问题,李洪民多次到农机研究所寻求解决办法,经过多种方案对比,最终选择了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即甘薯种植垄距和拖拉机轮距相同,在起垄后大型拖拉机仍可进地,可完成机械化栽插、中耕、追肥、除草、切蔓、收获等作业,目前大垄双行起垄机已由省内农机研究所批量生产。

  在创制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模式后,李洪民开始考虑起垄、移栽、除草、培土、追肥、切蔓、挖掘、清洗等甘薯栽培的全程机械化及标准化,让甘薯种植越来越轻松,效益越来越高。他通过钻研黑光灯物理除虫、机械化除草等技术,使得甘薯种植基本不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实现绿色栽培。另外,他还发明日光节能型甘薯越冬贮藏技术、大棚简易越冬贮藏技术、设施吸虫机等实用技术,在生产上进行示范推广。这一系列发明创造,为甘薯栽培节省80%的人工。

  2016年,李洪民被选派到睢宁县梁集镇梁圩村作为挂县强农驻村专家。他多次开展技术讲座,免费分发了两万株“徐薯32”薯苗给村里10个贫困户试种,并进行技术跟进。此外,他带领甘薯栽培研究室在徐州周边开展科技帮扶,重点支持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在新品种选择、机械化作业、安全贮藏、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技术帮助。得知上海景瑞农业集团计划开发高档甘薯后,李洪民团队积极引荐企业到徐州贾汪区江庄镇考察,利用徐州作为上海蔬菜外援基地的政策优势,实现业务对接。

  (吴琼)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