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沛县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平台大发展
2018-05-08 09: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盈 通讯员 李辉 燕立海

  凌晨3、4点,天还蒙蒙亮,地处微山湖畔的湖西农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却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南腔北调的口音和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让这个原本寂静的田野湿地成了稻香水美虾肥的“香饽饽”。

  “现在小龙虾刚刚上市,每天销量能在五六千斤。等到旺季,每天的销量能达到三四万斤。我们的小龙虾生长环境好,肉质鲜美,特别受苏南和江浙地区消费者的喜爱。”示范区负责人水爱莲说,在总面积达11466亩示范园区内,主要推广应用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实现了健康养殖、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目标。

  小龙虾吸引了大记者。日前,农民日报社编委、华东区主编沈建华等一行来到沛县,考察这里的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多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该县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连续七年获批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连续三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第一,连续六年农业现代化监测综合测评苏北第一,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说道。

  产业化经营让农业强起来

  “这里是我们公司的冻品宰杀线车间,平均每天有近7万只白条鸭被加工好后销往全国各地。”在位于沛县经济开发区的徐州忠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静告诉记者,徐州忠意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创业创新、健康发展,由一小型家禽屠宰企业,迅速成长为年产值达30亿元,集饲料加工、种鸭养殖、鸭苗孵化、肉鸭养殖、肉鸭屠宰、羽绒加工、熟食加工等一条龙完整产业链的江苏省大型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不断提高原料供应加工、产品生产销售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最大化,为人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禽类产品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革创新是忠意食品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空间。”李文静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公司已购置了一套智能化、数字化的熟食加工设备和1000余台(套)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准备进军熟食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围绕绿色稻米、高效瓜菜、优质果品、生态肉鸭、特色水产五大主导产业,沛县着力打造了全县“一横五纵”的产业布局。当前,全县稻米种植面积达45万亩,蔬菜复种面积已超过110万亩,果树总面积10万亩,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超过0.7亿羽,带动从业人员5万余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万亩,主导农业产业实现了规模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

  让农村美起来

  近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名单公布,沛县张寨镇陈油坊榜上有名。是怎样的一个村庄,能够入选这份分量不轻的名单呢?春末夏初季节,记者来到了这里寻找答案。

  “别的村子地里种的多是蔬菜,我们陈油坊却被一片葡萄园覆盖,成了远近闻名的魅力乡村。”提起陈油坊的葡萄园,村支书孟凯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道。陈油坊村拥有32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从最开始的露天种植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三膜覆盖、温室大棚、避雨栽培等,品种有夏黑、维多利亚等26个,采摘期实现从6月至11月不间断。

  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斑斓的葡萄海洋、曲折的木头长廊……张寨镇人大主席王全林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扩种优良葡萄品种,已建成以陈油坊为核心、带动周边立寺、李庙、唐楼等8个行政村,集栽种、采摘、观光及农家乐旅游于一体的万亩生态葡萄园。2015年,陈油坊葡萄采摘园被评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2016年成为江苏乡村旅游“最美百果园”。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该村挖掘农业的文化旅游功用,连年举行以“品陈油坊葡萄、采绿色果蔬、赏田园美景、赴城间踩青”为主题的农业观光游等活动。同时,配套建立功用齐全的农业观光旅游接待中心、1600平方米的泊车场、3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等。每亩地每年纯收入达5000元至8000元,租金为1200元,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让全村人都富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沛县不断创新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与农民致富增收双赢。黄河故道沛县段文化旅游景区和微山湖片区“油画式”稻田两条线建设成效显著,敬安“辣椒科创小镇”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特色农业小镇,张寨镇陈油坊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一二三产实现了紧密融合。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富起来

  “这几天这一片地里的芦笋基本都达到收割的标准了,俺今天一天差不多能把1号地块的芦笋收完。”说这话的人叫孟庆素,是沛县张寨镇魏老家村的村民。5月2日一大早,她就拿着钢尺和小刀,来到了离家不算太远的千亩芦笋种植基地收割芦笋。

  “钢尺是用于测量芦笋长度和直径的,长度22公分,直径0.8到1.5公分的芦笋是准备出口到国外的。干这活俺可不敢马虎,尺寸差了一点人家都不要。”和记者寒暄了几句,孟庆素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地上这新鲜翠绿的芦笋上。测量、收割、摆放……孟庆素这套工序干得十分熟练,不出10分钟,篮子里已经收获了不少芦笋。这是基地收获的第一批芦笋,更是孟庆素一家生计的主要来源。

  孟庆素脚下的千亩芦笋种植基地是由江苏轩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建设的,集芦笋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示范园。基地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育苗,2017年4月初开始种植。基地建设前,孟庆素将自家的6亩地流转给了投资方,每亩地得到了1000元的流转费用。自己从土地中脱身的同时,在基地打工还有每月近2000元的收入。孟庆素告诉记者,一家6口人,过去经营6亩地,年毛收入不足7000元。流转后,每年有6000元地租纯收入,再加上打工收入,年收入达10万余元。

  资源变成了资产,农民变成了股民,沛县农民的口袋也随之鼓了起来。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卫东说,2017年以来,作为全国100个试点县之一,沛县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通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成县镇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截至去年底,全县共组织完成10个品种2452宗项目公开交易,成交金额21.82亿元,总金额位居全省第一。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