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沂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从“望天收”变成“金饭碗”
2018-04-18 13: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曾经的田间土路

  如今的水泥路

  中国江苏网4月17日迅(记者 彭颂珂)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村书记徐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我们村里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天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可好了,自从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村民出行便利了,村里的垃圾能往外运、污水有处排,不仅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还营造了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都争抢着回家创业致富来了!”

  要说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还要从2015年新沂市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说起。2015年4月,新沂市成功晋入江苏省2015-2017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新沂市申报三年规划建设面积45万亩,财政投资6.59亿元,涉及14个镇(街道)、121个行政村、32万农业人口。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38万亩,财政投资达5.54亿元。正是由于这些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建设,才极大地改变了村里百姓的生存环境。

  路通了,旱地也浇上了“放心水”。

  在阿湖镇练马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村书记徐杰指着一排排蔬菜大棚告诉记者:“这里曾经只能种植玉米和小麦,因为是高亢地,常年缺水,以前村民都是用水桶一趟趟脚力运,加上田间地不好走,来回一趟要费很大力气,还要弄得一身泥,尤其遇到雨雪刮风灾害天气,情况更为严重。年轻人都不愿意在留在村里,留下的全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家里的田地很多也都荒废在那。自从前两年农开局给我们修路、修桥、建电站,修防渗渠之后,现在我们骑车子就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说句不夸张的话,甚至有村民穿皮鞋来地里干活。”

  路通了、水有了、地质也变好了,自然而然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创业致富。如今的练马村主要靠种植草莓大棚、鲜切花和火龙果等设施大棚产业,下一步还要筹建占地一万多亩的葡萄园区,极大地给当地百姓带来增产增收。徐杰书记用一串数据带给记者最直观的感受:2011年练马村人均收入是4000元,村集体收入为0.4万元;2013年村人均收入是9700元,村集体收入为20.69万元;而到了2017年,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在村里建设实施以后,村里人均收入达到了17860元,村集体收入为58.5万元。

  像练马村这样的变化,在新沂并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面对去年夏天持续干旱的天气,像新店镇窑连村、瓦窑镇王刘村、时集镇陈墩村等地一些从没有享受过泵站灌溉过的田地如今也浇上了“放心水”。

  时集镇西洪村村民王峰高兴地说:“我们这个村以前非常偏僻,田间根本没路走,联合收割机一直进不了田,以往收稻麦全靠人力,逢下雨天,出门满身泥,只能用翻斗车往外翻粮食,所以村里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了。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项目给我们把水泥路、防渗渠、涵洞修到了田间、村头,彻底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生产生活后顾之忧,不仅方便了生产生活,而且还能改种水稻,增加收入。”

  收入稳定了,生活环境也变好了。

  良好的生产条件,加快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后,一些老人、妇女等,在获得每亩1000元以上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在园区内打工,每天可获得70元-200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田间工人”,曾经没人种的荒地也变成了“香饽饽”。

  来到高流镇华丰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千亩的梅花园区种植基地,只见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园区里辛勤地忙碌着。据新沂市农开局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10月份在这里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后,共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万,修建2公里的水泥路和2公里的农电线路,配套8眼深水井和一个变压器,解决了1000亩水肥一体化的节水灌溉,今年6月份竣工,将有效满足梅花园基地的生产需求。

  硬件设施跟上后,吸引了不少农业企业前来投资,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农业企业和项目区群众实现了利益上的“双赢”。高流镇副镇长胡争鸣告诉记者:“这块地以前就是荒地,现在硬件设施都有了,预计建成1000亩的梅花园区,目前已建成600亩,已经成为了镇里的主导产业,我们预计打造苏北最大的梅花特色产业园。现在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纷纷前来流转大量土地,亩均土地流转租金1200元/年,同时,进园打工的群众每天收入在120-200元之间,确实给项目区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是共产党好”,这句最常听见、最真实、最质朴的话语,真正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在新店镇红旗村,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红旗村成立了互助合作社,对全村2000亩耕地农业生产实行“保姆式服务”。只要一个电话,农田灌溉、机插机播、粮食收割就能服务到家,农业开发让村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种田”的日子。

标签:高标准农田;农民创收
责编:张静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