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甘晓妹
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 3月23日,铜山区棠张镇沙庄村,幢幢民居宽敞明亮,村道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映入眼帘的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从2017年10月起,铜山区选择棠张镇沙庄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房前屋后的绿色垃圾桶和蓝色垃圾桶成了标配。“现在大家已经习惯分开扔垃圾,环境变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人。”村民李燕对环境变化深有体会,对生活垃圾分类举双手赞成。
家门口多了两个垃圾桶
棠张镇沙庄村距离徐州市区非常近,近几年,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铜山区从2017年开始试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体系,就选择了沙庄村率先进行。
从那时起,沙庄村的1200户村民家里都添了两个“新成员”——一绿一蓝两个垃圾桶,桶身上分别标注了“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字样。
临近中午,李燕正在准备午饭,她仔细将蔬菜择洗干净,烂叶扔进绿色的垃圾桶;番茄炒蛋需要的鸡蛋已经准备好,蛋壳扔进蓝色垃圾桶……
李燕的婶婶魏大娘告诉记者:“我们上了年纪,有时候记不住,如果我们扔错了垃圾,会被年轻人念叨的,他们还会把扔错的垃圾捡出来重新扔。”时间长了,一家人的垃圾分类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这1200套垃圾桶都是区里购买,给村民无偿使用的。区城管局还向每户发放一张有机垃圾积分银行卡,每月根据积分情况对村民进行物质奖励,每季度、每年度还有额外奖励,提高了老百姓垃圾分类的热情。”沙庄村村支部书记吴学允说,环境变整洁了,让人赏心悦目,是沙庄村村民的骄傲。
可腐烂垃圾变身有机肥
要想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只着眼于末端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前置,从产生垃圾的居民个体家庭前端就开始倡导和实施分类,在投放时便进行准确分类,才能顺势进行后道处理。沙庄村这样的两分法,将可腐烂垃圾剥离出来,对其进行物理加工,将其变为有机肥。
在距离沙庄村不远的棠张镇有机垃圾处理中心,记者看到,可腐烂垃圾从村民家被收集起来后,就被统一运到这里。
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垃圾的处置过程:绿色垃圾桶首先被扣在垃圾处理机器上,桶被抬高后垃圾随即倒在一块约1平方米大的平台上,工人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把农户没有分出来的不可腐烂垃圾进一步分拣挑选剔除,可腐烂垃圾划入机器内仓,进行发酵和烘干。”
铜山区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季德告诉记者,可腐烂垃圾进入机器的“身体”后,将经过挤压、粉碎等步骤,废水排入污水管道,废渣经过24小时左右的微生物发酵,变身成为黑色的有机肥,“主要用在农民种菜、种地、蔬菜大棚种植等,实现资源再利用。”
据了解,铜山区是江苏省内第一家将此垃圾处理设备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地区。在以机械成肥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垃圾减量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模式下,粗略统计,这个垃圾处理中心辐射周边三个村、一个农贸市场约4000农户,每天处理可腐烂垃圾约500公斤,投产5个多月以来,转化有机肥约5000公斤。下一步,该模式将覆盖整个铜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