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徐州,因奔跑而美丽
2018-03-26 10: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3月26日讯 当清脆的发令枪声鸣响,迎着清晨绚丽朝霞,一股浩浩荡荡的人流开始沿美丽的云龙湖风景线激情奔涌。加油声、呐喊声和无数舞动的双手,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3月25日,徐州,再一次因马拉松而沸腾。

  就在去年,徐州国际马拉松赛首次亮相便惊艳四方,让全国人民一睹“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魅力所在。绿意葱茏的赛道、秀美的云龙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时代风情与历史文化珠联璧合,让这座城市迸发独特的吸引力。今年,2018徐州国际马拉松吸引了更多高手加入到了奔跑的行列中来。

  胜利的荣耀、飞扬的激情、拼搏的精神,一幅幅精彩画面,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选手们奔跑的脚步,一如徐州这个活力城市,生机勃勃,令人自豪。

  每一分子做到最好

  3月25日6点不到,徐州市体育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早早来到场地,进行着鸣枪前最后的准备。检录处、警戒线、医疗点、大屏幕……所有的工作有条不紊。

  “检查了好几遍,选手需要的比赛物资都已经准备就绪了。”志愿者徐佳雯提早在补给点就位。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加大型活动,小徐格外兴奋。“组委会对我们志愿者进行了培训,我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徐佳雯说。

  在终点的医疗急救点上,谢医生和同事们也早已把医疗设备和药品搬进了帐篷。谢医生说,他们的医疗点主要为到达的选手服务。他预计,有些选手在到达终点后会出现肌肉疲劳之类的小伤病,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比赛即将开始前,谢医生仍然在叮嘱志愿者们要注意的事项。

  一场成功的马拉松比赛,每一分子都要做到最好。比志愿者和医疗小组更早来到现场的,是指挥交通的交警。凌晨5点多,天还蒙蒙亮,他们就来到赛道沿线指挥交通。“严格细致,确保选手和观众的安全!”这是交警们共同的心愿。

  早上7点半,湖北路两侧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马拉松比赛,非常好奇,也非常激动。看到选手们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有点想上场跑一下了。”观众刘英说。

  赛道和观众区仅有几米相隔,赛道火热的气氛,无疑感染到了观众。比赛尚未开始,欢呼声就不时响起,选手们每一个“小动作”,都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热情高涨,现场井然有序,“我们要给选手鼓劲,而不是影响他们比赛。”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最“绿色”的大赛

  在奥体中心的总指挥室里,有大大小小20块屏幕,同步播放着整条赛道上近300个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对赛道以及周边的情况可谓无死角监控。20块屏幕中有两块显示的是赛道周边移动和电信信号采集数据,上午10点左右,记者看到的数据是12万左右,也就是说有12万左右用移动和电信手机信号的观众分散在赛道旁观看比赛。而在所有采集到的画面中,有一个细节让指挥室里的所有人都很兴奋,那就是即便有这么多人,赛道周边的卫生却很整洁。尤其是开幕式过后的画面,地面除了放礼炮洒下来的彩带,几乎看不到任何其它的纸屑和饮料瓶子。

  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徐州在去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次国际大赛也证明了这个称号名副其实。“文明”已经成为徐州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这次大赛上,也不仅仅是起点的观众素质高,沿路观众的高素质都给参赛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运动员过去,观众都会爆发热情的掌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说明徐州是个很包容的城市,从而也说明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补给站一位志愿者对记者说。“徐马”全程男子冠军董国建就说,观众的加油声像是给他打了一剂兴奋剂。

  不仅是一场赛跑

  随着比赛的进行,选手陆续抵达终点。体质不同,参加的项目不同,但竞技精神却是相同的。参赛的市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情享受着这场体育盛事带来的无穷乐趣。

  “葫芦娃”“机器战警”,跑的是快乐;同一单位,携手向前,跑的是友情;父子并肩,大手牵小手,跑的是亲情。而来自各地的跑团成群结队,跑的是健康和爱好。

  6岁的魏梓恒在爸爸的带领下,跑完了迷你马拉松。小朋友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却一脸自豪。54岁的蔡庆阳跑完了全程马拉松,他说,以前在全国各地跑,现在有了在家门口跑马拉松的机会,他一定要来参加。

  比赛接近尾声,但观众却没有散去。不论成绩如何,只要有一位选手临近终点,迎接他的,必定是志愿者们整齐的手势和观众的欢呼声。

  马拉松展现出的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这,并不仅仅是一场赛跑。

  让世界看到最好的徐州

  近几年里,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步步向上,马拉松比赛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在马拉松比赛中分一杯羹,原因在于它不仅能聚揽人气,也聚集财气。

  据徐州电信大数据团队统计:徐州首届马拉松共有20000人参赛,来自外地的选手占55%,其中有来自肯尼亚等17个国家,香港地区以及内地18个省市的长跑爱好者报名参赛。赛事结束后,有57.79%的人选择当天离徐返程,42.21%的人选择在徐州继续停留,游玩后再离徐返程。这就是一场马拉松带给徐州的收益。

  此外,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借由马拉松比赛展示出来。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在“旅游+文化+体育”这条规划思路上,也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徐马”这样的黄金赛事,能大幅增加徐州旅游的附加值,助力徐州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成功举办一项大型国际赛事,表明这个城市需要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对交通、安全、旅游、住宿、饮食等各领域的管理,这也成为了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推动力。

  马拉松带来的不只是场地的开放,更是背后思路与观念的开放。比赛期间,整个城市完全打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与观众在这里与赛道亲密接触,举办比赛的城市也在与整个世界进行着沟通与交流。太多事实证明,马拉松给一座城市带来的改变,将是难以估量的。“徐马”这一全新“赛事IP”的打造,能让参赛者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中感受时代风情与历史文化的珠联璧合,也将让世界看到一个创新的、包容的徐州,一个最好的徐州。

  最陶醉人在画中跑

  国内选手第一个冲过“半马”终点的男选手叫曹少波,今年25岁,来自浙江杭州,他获得了本项赛事的第9名。谈起自己的比赛成绩,曹少波坦言不是很满意。“应该可以更快一点。”曹少波说,“半马”比赛的大部分赛道都是在云龙湖畔,早就听说云龙湖是西湖的姊妹湖,亲眼看到后果然名不虚传。“云龙湖很美,很适合举办像马拉松这样的赛事,而且徐州人民很热情,各项保障工作做得都很好,给我这个外地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国内选手男子第二名是徐州老乡,来自沛县的王金政。21岁的他现在是江苏省田径队的一名专业运动员。王金政说,这次比赛前身体不适,状态不是很好,但还是很高兴能在家乡顺利完成比赛。“虽然身在异乡,但我对家乡的发展一直很关注。徐州这几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在赛道上奔跑,都会被周围美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

  和王金政持同样观点的还有29岁的郝晓帆,“半马”国内女子选手第一名。郝晓帆是沛县人,目前是扬州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我2002年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去省队训练,这两年到扬大教学。去年因为工作忙,没能参加首届‘徐马’比赛感觉很遗憾,所以今年一定要来。”郝晓帆说,由于无法系统训练,自己选择了“半马”比赛,没有给自己定目标,只是享受在家乡比赛的感觉。“徐州真是太美了,在外那么多年,每次回家都感觉有了新变化。作为徐州人,家乡能举办这么高水准的马拉松赛事,我感到很自豪。”

  “沿途都是青山绿水,感觉自己就像跑在画中。”半马男选手曾奕灿说,自己并不擅长马拉松,“但是我看到身边的人,包括很多孩子和老人,他们都在坚持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再加上赛道边美丽的风景、志愿者们的呐喊助威,很高兴自己能坚持到最后。”

  最专业4541名志愿者保驾护航

  凌晨5点半不到,位于矿大南湖校区里的20公里半程马拉松补给站已经出现了志愿者的身影。水、饮料、水果、干果、巧克力……他们从货车上陆续搬下数百箱物资,在不同服务点分类摆放,然后开始拆封、切水果、盛放干果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当起点处的枪声打响时,这里已经一切准备就绪,30名年轻的志愿者简单吃过早餐,开始等待选手的到来。

  “相比其他赛事,这次的马拉松志愿服务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比如,杯子里的水不能超过1/2、杯子之间要保持固定距离以避免选手碰洒、切水果必须戴一次性手套、拧矿泉水瓶盖时必须戴专用白手套等,这些都是为了选手的安全和便捷,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赵文圣就读矿大孙越崎学院二年级,去年曾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与徐州国际马拉松,今年被选拔为骨干志愿者,也就是各个服务站的负责人。

  9:40左右,大批选手开始通过半程马拉松补给站,赵文圣和小伙伴们开始忙碌起来:倒水的速度再快,似乎永远赶不上选手喝水的速度;香蕉切得再多,总是不够吃;巧克力不够,再拆包;饮料喝得太快,抓紧补充杯子……没过一会儿,小伙子和姑娘们个个汗流浃背,身后是堆成小山一般的饮料瓶和纸杯。

  在半程马拉松终点处,另一位骨干志愿者曹润月更为忙碌,他和另外3名骨干志愿者带领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负责选手的拉伸和冰敷服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半程马拉松选手会选择在完成比赛后进行拉伸,而这种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多数都是由医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学生们来操作,平均每位选手拉伸和冰敷时间约6—10分钟,对志愿者体力和耐心要求很高。

  一位肯尼亚女子选手在跑过终点时因痉挛而差点摔倒,志愿者们赶紧将她扶进帐篷,因为她的痉挛较重,徐医附院的3名医疗志愿者立即前来支援,大约十五分钟后终于使她的疼痛明显缓解。“现在感觉好多了”她笑着说,“刚才感觉自己小腿快断掉了,感谢你们,你们的技术非常专业!”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本次徐州国际马拉松共招募4541名志愿者,分别来自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10所高校。其中,竞赛志愿者3491名、安保志愿者550名、医疗志愿者500名,共分为15类,80个岗位,100多个点位。

  根据志愿服务工作岗位的不同需求,团市委组织志愿者进行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探索“全面培训+骨干培训+专项培训”方式,确保培训360度无死角。

  “我跑过很多国际马拉松比赛,这是第一次来到徐州。徐州的志愿者们非常专业、规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徐州形象大大加分!”来自山东日照的选手常亮说,“明年如果徐州举办马拉松,我们跑团一定还会参加!”

  最特色啦啦队大有来头

  在赛场上,有40多支热情洋溢又井然有序的队伍,用自己精湛的才艺——跆拳道、花绳操、健身舞、太极拳、抖空竹、啦啦操、汉风锣鼓、舞龙舞狮、手语操、少儿架子鼓、管乐队、传统民俗等等,为2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拉松选手加油助威。

  马庄农民乐团在行政中心北门演出。这是“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30年来演出超过7000场次。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调研时,观看了马庄农民乐团自编的快板节目,也称赞他们“编得好、演得好”。

  徐州是地市级全国武术之乡,正在致力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目前源起徐州和在徐州广泛流传的拳种多达37种。当天鼓楼区、泉山区武术协会在天师广场、百果园南侧分别组织了太极拳(功夫扇)表演。

  鼓楼区老年体协为我们献上了抖空竹。这可是中国传统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

  在汉画像石馆前,一群来自乐童亲子平台的年仅五六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她们提前10天就专门排练了“儿童健康操”,年龄虽小、热情很高。因为封路的原因,一大早从东坡运动广场东边下车,翻越云龙山来到汉画像石馆前为徐马加油助威。

  半程马拉松终点设在矿大校园内,矿大各个学院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大学生的风采。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支啦啦队:龙狮队、啦啦操队、管乐团队,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加油祝福。

  徐州工程学院分别组成了管乐队、龙狮队、健美操队,在赛道两边给马拉松健儿加油鼓劲。

  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啦啦队,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了奋发向上、青春时尚的精神风貌,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建筑中专的青春美少女带来的啦啦操也非常具有感染力!

  最励志爱登堡的学生娃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3月25日早晨6点30分,106名爱登堡国际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前往徐州市体育中心。他们的目标是征战距离7.5公里的“徐马”欢乐跑。

  说起此次征战“徐马”欢乐跑,爱登堡国际学校初二年级组长、体育老师韩胜宇用“风华正茂”的踊跃来形容他们学校孩子们的态度。“给孩子们宣传参赛‘徐马’欢乐跑有几方面的目的,首先是磨炼其意志品质,其次是给孩子初中生涯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还有就是诠释我们学校‘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既要有文化建设,还要有素质教育。”

  令韩胜宇没有想到的是,上学期末他宣传之后的效果是绝大多数学生积极踊跃报名。“此次参赛‘徐马’欢乐跑主要针对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一共四个班共123名学生,除了有事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外,报名学生人数多达106人,男女生各半。”

  为了给孩子们的参赛助力并提供保障,初二年级包括韩胜宇在内的一男三女四位班主任全部报名“陪跑”。除此之外,还特别邀请家长志愿者参赛“陪跑”。

  初二年级的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能顺利跑完“徐马”欢乐跑吗?

  “我相信,应该没有问题。”韩胜宇非常自信他们学校的孩子们。

  韩胜宇告诉记者,爱登堡国际学校每周三节体育课,每天两次大课间还要进行普通长跑和运动游戏相结合的特色体育活动;针对参赛“徐马”的学生,学校在给他们上体育课的时候,都会进行至少两公里以上的长跑耐力训练,老师还教会了孩子们长跑时呼吸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等。

  “比赛时,我会在最前面领跑,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状况配速。”韩胜宇告诉记者,“徐马”欢乐跑不计时、不排名,爱登堡的孩子们要的不是名次,要的是过程。

  7点40分检录,8点鸣枪开跑,9点整就有爱登堡的学生冲刺终点,9点半之前所有学生均顺利完成比赛。

  韩胜宇介绍,孩子们很争气,学校为他们骄傲,整个欢乐跑没有一次步行休息,“更让我们老师感动的是,有的孩子是带病坚持参赛的,初二(3)班女生郑雅比赛时发烧,但没有放弃;初二(3)班女生张贺然肠胃不好,开跑前还吐了一次。”

  孩子跑徐马,家长怎么看?

  一位参赛陪跑的父亲笑骂着发表着意见:“臭小子,比我跑得还快!”

  家长胡波未能幸运陪跑,只能在赛前和赛后陪伴,但他自信女儿能顺利跑完,“孩子未参加过这么大运动量的赛事,但平日的体育活动让我对女儿充满自信。跑完后孩子是累得够呛,但培养了其坚持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不断战胜自我的勇气,对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明年如果有条件,我会陪女儿一起跑。”(全媒体记者 刘苏 曲美慧 颜子舒 陆铭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齐浩 孙井贤 陈艳)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