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9日讯 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将我市打造成淮海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高地、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地、国际武术文化名城。 这是市体育局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发出的信息。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市体育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包括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也显著提升。2016年,徐州市共有体育产业单位1074家,实现总产出224.75亿元。2018年2月13日,徐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发展三大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
基本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支撑,体育与金融、文化、健康、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新增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3家体育特色小镇,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骨干体育企业集团。
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5平方米,建成10个市级体育公园、8-10个体育服务综合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居全省前列,在校中小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打造九大重点项目
(一)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
发挥徐州“全国武术之乡”优势,加快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建设步伐。以举办中国徐州国际武术大赛为引领,形成集武术表演、健身培训、器械生产与销售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态势,建成国内知名武术产业基地。
建设徐州武术馆、武术博物馆,进一步挖掘整理地域性拳种套路,培养推荐传统武术项目传承人。积极发挥徐州市武术协会职能,服务全民健身,加强武术人才选拔和培养,扩大武术人口。加强对武术场馆、俱乐部和辅导站点管理,发挥武术教练、武术类社体指导员的带头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武术馆(校)、俱乐部发展模式。重视武术理论研究,与高校合作组建科研团队,提升武术文化软实力,加强武术文化国际交流。
(二)着力发展足球运动产业
全面落实《加快徐州市足球运动发展实施意见》,将发展足球运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全方位足球产业链,推动足球产业强势发展。尽快出台关于利用绿化用地、荒地、闲置地等建设公益性体育场地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足球场地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荒地、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等,建设一批笼式足球场和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新建标准足球场30片以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足球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人才库,完善“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以“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为平台,全面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支持高校组建大学生足球队,参加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支持社会资本利用市场化方式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职业足球队,激发足球市场和消费潜力。
(三)拓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持续支持徐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徐州国际武术大赛、中国新沂环骆马湖自行车公路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培育淮海经济区城市足球赛、永宁金港汽车赛、贾汪飞行者大赛、徐州国际轮滑大赛等赛事。引导“汉风舞韵”徐州广场舞、徐州健步走、舞龙舞狮、沛县风筝节等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发展,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大力发展适于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徐马”等赛事期间延伸举办体育产品、体育旅游、体育创意文化等展会,推动外地参赛人员在徐州消费扩量升级。力争3年将“徐马”打造成中国田协银牌赛事,5年打造成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到2020年形成一个具有徐州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体育会展品牌。
(四)创新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产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支持我市自主品牌体育产品及企业,大力发展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运动器材装备。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形成地域特色品牌。
(五)积极发展新兴潜力产业
支持各类新兴项目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冰雪、山地户外、水上、高尔夫、搏击运动,积极培育马拉松、公路自行车、汽车摩托车、极限运动、射击射箭、铁人三项、皮划艇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开展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运动飞机、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大力推广登山、露营、徒步、拓展、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引导企业投资开发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房车营地等设施。深入挖掘体育健康产业,将智能硬件、运动处方、健康运动场所、家庭和个人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
(六)加快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突破口,构建以山地户外、冰雪旅游、徒步(登山)、汽车露营、航空运动、船艇码头等体育旅游设施的特色体育旅游线路,重点培育2-3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水利、林业、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扶持特色体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体育赛事旅游。支持各县(市)区开发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知名体育旅游企业与品牌。
(七)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小镇所在区域的体育、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相适应、良性互动的运动休闲产业。加强特色小镇梯队建设,重点建设贾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汉王“体育+养生”特色小镇、泉山永宁金港汽车小镇。
(八)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制定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计划,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依托新城区奥体中心、湖北路体育中心以及县级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配套功能强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支持社会资本新建或利用具备条件的房产设施(空间)建设特色体育服务综合体。引导发展体育主题公园、体育文化体验等特色体育服务综合体。
(九)积极发展体育彩票业
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体育彩票的公益属性,加强公信力建设,提升发展质量,全力做好体育彩票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体育彩票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升市场监管和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及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公益形象。
记者 王瑜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