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邳州动员返乡党员助力脱贫攻坚
2018-03-08 09: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邳组宣

  中国江苏网3月8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邳州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在外创业打拼的流动党员,在全市返乡党员中开展“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带着项目返乡让小土豆变成“小金豆”

  “过去,种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说,还赚不到钱。”谈起当初外出务工的经历,“见过世面”的李大上不无感慨。四户镇竹园村位于邳州最北部,毗邻山东省兰陵县,多年来,村子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6000多人有一大半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有一大半闲置。凭着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李大上心中涌起了一个念头:为村子找个项目,让大伙种地也能种出名堂来!

  去年10月份,在扬州做生意的李大上偶然得知百事(中国)有限公司正在寻求加工薯片的土豆产地,他很快想到自己家乡一直有种土豆的习惯,便主动联系村委会一班人,他自己跑到百事公司,凭着诚意和努力,让竹园村如愿拿到了百事公司的订单,从提供“大西洋”土豆种到回收土豆,一条龙的服务,让村里闲置的土地有了用武之地……

  三个月的生长周期,一亩地3000多公斤的产量,每公斤1.3元的价格,种土豆背后红通通的钞票也让村民们心动不已:“我这儿有大片的地,大上要不要来看看!”“跟着李大上,就是高大上,我也跟你干!”在李大上的带动下,村民李中秋干脆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喊回来种地,2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1000亩的土豆种植也初具规模。

  “光种土豆一项,大伙一年挣个七八万没问题。” “今年大上又给我们谈了个菊花茶项目,有了这些项目,俺们村真能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家家户户奔小康’的小目标!”竹园村负责人说。

  带着技术返乡让哈密瓜变成“本地瓜”

  “魏叔,俺家的瓜秧打蔫儿了,你啥时有空去看看!”宿羊山镇贾家村返乡党员魏荣云刚回到家,就被村民们围住了。这个原来一直在新疆种植哈密瓜的“老瓜农”,有着一手种瓜的娴熟技艺。

  事实上,以前老魏在村里也种瓜,但是总是卖不到好价钱。后来,看到超市里哈密瓜的价格那么高,他毅然决然地跑到新疆种了十来年的哈密瓜。时间长了,想家的念头越发强烈,恰逢镇党委政府鼓励返乡党员回家创业,他产生了将哈密瓜“带回家”的想法。

  魏云荣开始一场“土地考察”,最终,他得出结论:村里的土地,因长期种植大蒜,土壤趋盐碱化,也适合种哈密瓜。很快,魏云荣就决定留了下来,选种、测试、改良……反反复复的技术试验,第一批“本土哈密瓜”终于在年底上市了。“甜!真甜!”市场上一片叫好声,第一茬哈密瓜两个小时就被超市订光了。“我们本地瓜,专打时间差,家乡气候条件温和,一年成熟两季,春季在新疆哈密瓜之前、秋季在新疆哈密瓜之后,市场的空白期能让我们‘大获丰收’!”这是魏云荣吐露的成功“秘诀”。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魏云荣的成功,村民们坐不住了,天天跑到魏云荣的瓜地里问来问去。魏云荣毫不保留,借这个机会,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产销采取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五个统一”模式,首批入社的20户村民,当年就产瓜5000公斤,实现了成本回收,也找到了致富的又一条门路。“现在回来在家门口带着乡亲们种瓜,比啥都甜!”看到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魏云荣觉得再累也值得。

  带着资金返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邳州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着“百里水杉画卷、千年艾山佛光、万顷银杏林海”的美誉。2016年,邳州的“时光隧道”美景入选美国自然地理杂志,在网上“火了一把”,刷爆了朋友圈。而且,每到十一月份时候,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把铁富镇姚庄村围得水泄不通。

  远在四川打工的铁富镇姚庄村返乡党员冯均彦,每年春节回家的时候,都听到村里人议论着家乡的变化,心想自己守着金饭碗,还外出找饭碗,不如拿出在外赚的钱,在家里做点事情。说干就干,冯均彦盖起了6间房,开起了“农家乐”,除了经营饭店之外,还弄了些民俗文化及土特产,一年下来,也有一二十万的收入。更让他感到开心的是,还能照顾家庭,带着大伙一块干,还能作一份“美丽贡献”。

  像冯均彦一样,越来越多的返乡党员加入“美景后备军”,也带动了附近村民挖掘商机、探索致富路,银杏土特产店、民宿、泥雕体验馆等开始成为邳州银杏生态游的附加产业,“一个夏天,炒银杏果都能卖四五百块钱,还能赏美景呢!”姚庄村民马彦全说起自己现在的“小事业”,脸上充满了幸福。“这一切,都归功于返乡党员带给我们的甜蜜生活。”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