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丰县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2018-02-28 09: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28日讯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丰县梁寨镇小李寨村农民李景山对自己村子的变化简直不敢相信。他家门口原先那个废旧的坑塘,现在是满塘清水微波荡漾,四周的丝丝垂柳已萌发春意。去年下半年以来,梁寨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共同开展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活动,重点清除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掀起新一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热潮。李景山家门口的废坑塘也在这次整治中彻底得到清理。经过整治,昔日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一个美丽卫生的新村出现了,农民喜笑颜开。

  从去年4月丰县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已整治县级以上道路346公里,县级以下道路833公里,整治县管河道217公里、沟渠154公里,整治镇区街道82条,村内畜禽圈舍、露天厕所3079处,拆迁楼房55个、平房3638个、钢瓦房3692个,清理雨搭、出店摊棚1240处,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约73万平方米,清理村级集体资产4.3万平方米、村级公共资源5261亩、不公平合同139份,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69宗,成交金额5000万元。镇村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

  加快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2月23日,记者来到师寨镇史小桥村,看到沿着东营子河两侧新栽植了柳树和各种灌木,河堤也修整得干净整齐。

  师寨镇副镇长方恒告诉记者,按照全县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要求,师寨镇选择了一个村、一条街、一条河、一条路作为样板,重点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目前,已完成95%的工作量。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镇又集中开展了清杂物、清垃圾、清庭院、清私搭乱建和路障的“四清”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升了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史小桥村一组农民王成建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家门前的这条路太脏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通过治理,变化太大了,门前建起了小广场,种上石榴树、槐树,还安装了健身器材,院墙上都画上了风景画,现在的村子太美了。”

  华山镇在镇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创新拆迁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的损失。郭庙村和胡庄村有两户村民,私自占用公路路边沟建设了一栋两层、一栋三层的房屋,建筑面积均为300平方米左右,在治理公共空间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拆除。考虑到房屋造价较高,拆除损失较大,在做通两户村民的思想工作后,镇村积极联系房屋迁移公司,对房屋进行了整体平移。减轻了群众的损失,展现出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

  丰县镇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坚持为民惠民,“治”“理”结合,以“治”出形象,“理”赢民心为工作理念,突出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公共空间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耕乱种、肆意侵占、违法建设、集体资产损公济私等突出问题。按照“街道管理规范、经营有序,道路设施完善、整洁通畅,河道水体清澈、岸绿景美,村庄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的治理要求,排定治理内容、时间节点和责任人,整合力量集中整治,以点带面将治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大幅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师寨镇通过农光互补食用菌产业园大力实施扶贫措施,让扶贫开发的思想真正落实到位。师寨镇农光互补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韩本国说:“我们这里的光伏大棚下面可以种植木耳,为21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种植大棚,每年每户可节约6万元的生产成本,另外我们这里需要工人400余人,我们优先考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可发放工资340余万元,每人可平均8000余元。”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师寨镇共复垦出土地1000余亩,用于村民自己种植农作物或由村集体出租,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师寨镇通过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使集体增收,百姓受益。

  赵庄镇结合公共空间治理,把“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作为主目标,统筹推进生态小镇建设。打造宜居赵庄,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打造宜游赵庄,放大汉皇祖陵景区、金刘古寨的汉文化寻根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可游可赏的农业旅游综合体;打造宜业赵庄,把生态小镇建设作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加大企业帮扶和扶贫开发力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丰县县委、县政府在开展公共空间治理行动中,进一步倾听百姓呼声,顺应民生需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把镇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将治理工作与“三农”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要求,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丰县是抗日战争时期湖西革命老区,首羡镇张后屯村曾是当时的中共丰县县委所在地。

  来到张后屯村,记者首先被这里的红色文化主题壁画所吸引。据介绍,去年以来,丰县依托县委革命旧址,结合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张后屯村建造了红色文化广场,农舍墙壁上绘制红色记忆、勤俭持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壁画。

  首羡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共空间治理活动开展以来,首羡镇以“湖西小延安,英雄首羡人”为主线,开展“学习老八路,提振精气神,齐心治空间”活动,张后屯村利用公共空间治理的成果,坚持原址保护,注重修旧如旧,并结合红色文化及生态健康旅游产业带建设,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全力打造红色生态旅游服务接待平台,带旺首羡镇的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开辟出一条公共空间治理与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相融合的老区致富路。

  走进丰县大沙河镇,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独具特色的各式建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利用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大沙河镇在做好农家乐旅游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并加大对乡村风情、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农家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特色优势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农家乐观光旅游。

  在大沙河镇六座楼村,记者看到了村规民约上写着,严禁私自占用集体耕地、严禁私搭乱建,严禁私自占用路面影响道路畅通。六座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清玲告诉记者,结合公共空间治理,他们把治理的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公共空间治理的长效管理。

  丰县公共空间治理办公室负责人贾德超告诉记者,丰县开展镇村公共空间治理,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锤炼了基层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